嘉邑行善團 義行不輟一甲子

嘉義市嘉邑行善團8月31日舉行60週年優秀義工表揚暨會員聯誼感恩餐會,一家三代參與造橋鋪路20多年的劉金枝(左)和兒子一起出席,臉上滿滿笑容。(呂妍庭攝)

創立於1965年的嘉義市嘉邑行善團,8月31日舉行感恩餐會,表揚造橋鋪路多年的資深幹部和義工,嘉義市長黃敏惠形容嘉邑行善團是最珍貴的社會資產,讓「行善」成爲最溫暖力量。一家三代都是義工的劉金枝說,20多年來參與造橋鋪路,即使年過70好幾,也不覺得辛苦,內心很滿足。

嘉邑行善團前身是「行善堂」,早年義工利用夜間人車稀少,在市區修補道路坑洞、埋設水溝蓋板,白天深入偏遠地區修復吊橋,經常施米濟貧;經更名爲「嘉邑行善團」後,更日益壯大,行善範圍跨過嘉義到外縣市,昨天連雲林縣長張麗善也前來表達感謝。

昨天的重頭戲是表揚各地資深義工,包括嘉義市代表林塗發、張陳素連、黃萬枝等人都是創團元老,班長吳宗波退休後加入行善團,40多年來日復一日參與造橋補路,已成典範。

行善團表示,除了農曆7月不出班,現今每個週末會選1天,派出3輛車從各地接義工到施工地點,一天苦力活做下來並不輕鬆,但很多義工一做3、40年,從中年做到老,始終是最堅強戰力。

來自高雄市的劉金枝透露,全家三代都是義工,孫子甚至從5、6歲就跟着阿嬤一起造橋鋪路,兒子爲了當義工還得提前跟公司調假,母子一起出席感恩餐會,臉上滿滿笑容。

黃敏惠表示,嘉邑行善團60年來在地方發揮關鍵力量,補足政府無法即時照顧到的需求,無論是造橋鋪路或災後重建,都展現出互助合作的嘉義精神和臺灣精神。

張麗善也指出,行善團在雲林造橋鋪路超過160座,她要代表鄉親致上最深的感謝,也盼行善團能給雲林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