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KANO棒球原鄉選手人才流失外地斷層 民代要求建立社區棒球制度
嘉義市議員顏翎熹(右)質詢教育處長郭添財。記者魯永明/翻攝
嘉義市KANO棒球原鄉,棒球熱潮再起,議員顏翎熹上午質詢,不少棒球選手體育班畢業,面臨學業與職業身分斷裂轉換,平均不到5年結束職棒生涯選手,小選手升讀高中離開嘉義,要求市府以「社區棒球制度」接住在地選手;教育處長郭添財認同,希望年底有社區棒球隊。
顏翎翔質詢,嘉市是否有高中(職)棒球隊?爲什麼從國小國中一路練球孩子,到高中職只能離開嘉義,市府有沒有掌握棒球體育班畢業生,近5年流向外縣市就讀的比例?2019至2022年,棒球體育班學生國中教育會考5科「待加強(C)」的比例達36.06 %,爲全國平均6倍;2021年棒球體育班會考缺考率近3成,反映整體制度對學生學習權益保障薄弱。
體育班階段,語言表達與思考邏輯等基礎能力未獲系統培養,導致退役後無法順利銜接第二職涯。教練希望有穩定約聘僱缺額支撐訓練與培育,但嘉市現有運動發展資源多飽和,在人力與預算限制下,難新增編制。
顏翎熹說,即便市府提供補助,棒球是否能在學校落實推動,高度仰賴校長意志,若校長沒意願發展,基層難受惠,學校體制難迅速補足,應考慮以「社區棒球制度」補位,盤點校園與社區利用場地,設置練習基地;她要求今年完成場地盤點、提出社區資源初步媒合報告。
顏翎熹強調,嘉義不能只當「棒球的起點」,卻永遠不是終點。如果學校制度有困難,那就由市府跨出第一步,以「社區棒球制度」接住嘉義孩子,讓他們不用爲了繼續打球離開家鄉,切斷學業,犧牲未來。
教育處長郭添財說,市府增加人力、經費積極發展棒球運動,國中小組棒球隊,增加教練,目前嘉中、南華大學、嘉大都有棒球隊,在地發展4級棒球發展,棒球人才外流調查困難,尋覓適合發展社區棒球場地,希望年底有社區棒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