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改寫經濟地理版圖,太倉首場招商會上海尋找城市合夥人

作爲距離上海市中心最近的縣級市,太倉將其2025年度第一場招商交流會放在上海,並謀求依託“時空近距離”“產業近距離”,發揮港鐵“雙樞紐”優勢,加速改寫經濟地理版圖。

2月14日,2025年太倉(上海)招商會上,太倉市委書記汪香元表示,今天的太倉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和黃金髮展期,今年GDP將突破2000億元。

數據顯示,太倉綜合實力保持全國百強縣市前十,連續三年位居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榜首,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8%,高於全國1.8個百分點、江蘇1個百分點、蘇州0.8個百分點。

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

高鐵時代,太倉喊出了“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口號。目前,這一城市標識愈發鮮明。

當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海大都市圈建設等多重戰略機遇在太倉交匯疊加,國家發改委深化上海蘇州一體化發展21條政策舉措加速落地,滬蘇通鐵路、滬寧沿江高鐵建成通車,太倉已實現與虹橋26分鐘通勤、與南京1小時通勤。

隨着“5+1”鐵路網絡全面建成,太倉站將達到6臺18線規模,成爲江蘇進入上海的重要樞紐門戶。特別是,去年底太倉聯通上海10多條地鐵的嘉閔太線全線開工,標誌着太倉邁入了滬太“同城時代”的嶄新階段。

汪香元表示,太倉的加速發展,得益於雙向開放的強勢賦能。一方面,太倉全方位融入上海,形成了商飛冰風洞實驗中心、瑞金醫院太倉分院、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太倉學校等一批標誌性合作成果。依託上海這一國際化開放“窗口”,太倉深耕對德合作30多年,德企總數突破550家,集聚外商企業超1600多家,去年實際使用德資逆勢實現大幅增長。

同時,太倉發揮長江外貿第一大港資源優勢,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往來,太倉港年集裝箱吞吐量超800萬標箱,位居全國第8、全球第20位,汽車出口48.44萬輛,增長18.9%,佔全國比重近8%。

對太倉而言,其招商名片既有“沿江臨滬近海”的區位優勢,也有中國“德企之鄉”的產業集聚。太倉是德國中小企業在中國最密集的地區。數據顯示,2024年,太倉實際使用德資在2023年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再次實現大幅增長。2024年前11個月,外企利潤再投資同比增長113%。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李德仁博士表示,數十年來,太倉已成爲德國企業在中國的首選之地。太倉“德企生態圈”的成功,不僅加強了雙邊經濟聯繫,還促進長期合作。隨着中國繼續發展先進製造業和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太倉仍是德國進一步投資的理想之地。

目前,太倉已經形成了相應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現代物貿三大產業均突破千億級,航空航天、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勢頭強勁,新能源汽車產業形成了“一條馬路集聚一條產業鏈”的特色生態。太倉還打造了以產業爲核心的50平方公里婁江新城,全市域佈局近900萬平方米的產業載體、近400萬平方米的物流倉儲,高效運營智匯谷科創園等科創載體,以國土空間全域整治爲抓手,每年騰地近萬畝、工業供地3000畝以上。

“讓好項目落地‘不缺空間’,更不缺‘精品空間’。”汪香元說。

尋求更多“城市合夥人”

在當天的招商會上,太倉發佈了《太倉市提升外籍人士生活便利度若干措施》(下稱《措施》),提出了包括消費支付、語言環境、交通出行、教育醫療、綜合服務在內的5大項12條內容,以吸引更多外資企業和外籍人士來太倉落戶安家。

太倉市商務局局長金麗萍表示,如今有千名外籍人士常住太倉,2024年共有超過兩萬名外籍人士來太倉,同比增長了51%。

作爲落實《措施》的具體行動,太倉還推出了“Hi Taicang卡(月季花卡)”和“城市榮譽卡”,全方位提升外籍人士在太倉的生活體驗。其中,“城市榮譽卡”由太倉市政府贈予對太倉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貢獻者。

昨天,太倉還通報表揚一批優質項目引薦人、2024年度太倉市招商大使、2024年度太倉市招商引資優秀合作伙伴,併爲2025年度太倉市產業諮詢顧問頒發聘書。

太倉市招商大使、素維企業管理諮詢(上海)有限公司管理合夥人鮑齊揚說,他將繼續當好太倉和企業家之間的“紅娘”,幫助太倉找到更多的“最佳拍檔”。

數據顯示,在這些招商引資智囊團與代言人的幫助下,近三年太倉新引進項目數年均增長19%,淨增規上工業企業近200家,去年新引進產業項目275個、總投資656億元。

汪香元表示,今天的太倉必將爲廣大客商創新創業創富,提供更大舞臺、更多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