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薩與兩岸 遙遠卻相似
(圖/路透)
停火,不等於和平。10月9日,以色列與哈瑪斯在川普的斡旋與壓力下籤署「迦薩和平方案」第一階段協議,暫時停止轟炸、交換人質。川普在鏡頭前誇口:「比比沒得選。」「比比」,是尼坦雅胡的簡稱。
川普把停火視爲個人外交勝利,甚至暗示自己應獲諾貝爾和平獎。然而,10日奧斯陸公佈結果——得獎者是委內瑞拉的馬查多,表彰她爲民主與自由奮鬥不懈。當她在加拉加斯陽臺上說出「自由不容交易」時,這場戲劇的諷刺已然完成:真正的和平來自信念,而非交易。
川普強迫尼坦雅胡簽下「通往巴勒斯坦建國的可信路徑」,表面是和平藍圖,實質卻是權力命令。他的外交模式把「和平」當作交易,一種可量化的績效、可包裝的品牌,讓信任淪爲道具。當信任被權力取代,和平就成了暴力的延伸。
這種「信任赤字」並非中東獨有。臺北的國慶典禮上,賴清德總統高喊:「和平是主張,不是幻想;主權是底線,不是籌碼。」他宣佈啓動「T-Dome臺灣盾」計劃,打造多層防空體系,國防支出將從GDP3.3%提升至2030年的5%。這是對不確定時代的具體迴應——嚇阻必須可驗證,和平必須可檢驗。
然而,北京的反應再次揭示兩岸的深層裂縫。國臺辦指責賴清德以和平之名行分裂之實,重申統一進程不會停滯。臺北的「守護和平」與北京的「實現統一」在語意上相似,卻在邏輯上互斥。雙方都說自己追求和平,卻都不信任對方的和平。
信任,是戰略資產中最稀缺的一項。對臺灣而言,安全不只是軍備競賽,更是制度競爭。防衛進度必須讓盟友查得到、社會看得見:武器交付、後備動員、能源與網路備援、供應鏈透明化,每個承諾都要能被追蹤。唯有可稽覈的安全,才能贏得可持續的信任。對大陸而言,如果和平統一是終極目標,就必須以行動解除恫嚇、恢復對話、允許資訊透明。否則,和平將如同川普式的強制外交——以命令取代誠意,以劇場掩蓋信任。
迦薩與兩岸,遙遠卻相似:一邊是廢墟中尋找親人的父母,一邊是彼此懷疑的政權。前者失去家園,後者失去信任。共同的悲劇在於真相不被承認,和平便無從開始。
賴清德說:「我們要建立被世界信任的臺灣。」這句話可以視爲外交宣示,也可以理解爲制度信念。信任不靠宣言,而靠可驗證的治理。從迦薩到臺灣,和平都不是情緒,而是一種構建出來的能力:透明、問責、可追蹤。
沒有真相,就沒有信任;沒有信任,就沒有和平。當每一項承諾都能檢驗,恐懼纔會退場,文明纔會開始真正的重建。(作者爲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