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關係】周玟瑜/獨立與親密的平衡
「上一年級,讓你有自己的房間睡覺好嗎?」我問九月準備就讀國小的兒子。「不要,我要跟妳一起睡。」他斬釘截鐵地回答。
我從小就被家人保護得很好,幾乎沒有獨處的時候,以至於上了大學,室友不在時,面對空蕩蕩的宿舍便感到孤單,不知道該如何與自己相處,像快被寂靜吞噬。「妳可以追劇、寫日記、做手作……很多事情都能做,一個人也可以很忙喔!」很獨立的朋友曾教我試着培養自己的興趣。
因此,在有了孩子後,我最希望教會他的一件事就是學會和自己相處。但偏偏事與願違,兒子特別黏人,睡覺一定要我陪,全身貼着我不說,還非要把一隻腳橫跨在我身上,連上廁所也會要求我在門口附近陪伴。
「媽媽無法永遠陪着你,你要學會自己來,找出自己喜歡的事,玩積木或畫畫都可以。」每次對兒子說,他總是回答:「可是媽媽,我愛妳啊。」我深知這樣的親密會隨着他長大逐漸減少,便未強硬要求他一定要獨自去做任何事情。
想起某次和孃家媽媽閒聊時說道:「是不是應該買間自己的房子比較有保障?我好怕我什麼都沒有。」媽媽理所當然地迴應:「不管未來怎麼樣,妳還有孃家的房子啊。」當下我眼眶溼潤,比起獨立和親密,背後有家人能依靠,是最大的資產。也許下一次我會對兒子說:「沒關係,你做什麼決定,媽媽都在你身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