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關係】佳畔/最願意放手的理由

某天傍晚,我拖着疲憊的身軀返家,看到孩子安靜地坐在長輩懷中,專注看平板播放的電視劇,小小的脖子剛學會支撐,卻已對螢幕目不轉睛。那一刻,我的內心炸開了兩個聲音。

一邊是「原則媽媽」:不是說好三歲以前零3C嗎?不能對孩子妥協,哪怕會讓長輩不開心;另一邊是「和諧媽媽」:白天孩子都靠長輩照顧,他們也累了,追個劇放鬆一下很合理,維持家庭氣氛不也是育兒的一部分嗎?

這場天人交戰,最後是和諧媽媽勝出。不是因爲我不再堅持,而是現實是,除了長輩,暫時沒有更好的照顧選項。新聞上那些虐兒保母的案例,也讓我明白,孩子的安全與被愛,纔是最根本的原則。

雖然「零3C」正式破功,我和先生仍試着在生活中做些平衡。例如讓孩子有固定的「電視專區」,與螢幕保持距離;他離開位子就關掉螢幕,也努力設計一些更有趣的活動,讓孩子願意選擇跟我們一起玩。

意外的是,我們也開始看到3C帶來的正面影響。孩子透過兒歌頻道學會了不少英文,也在動畫中接觸到音樂與自然知識,甚至漸漸在某些方面比我還厲害。例如因爲看原版《佩佩豬》,他比我更能聽懂英式英文;看《海底小縱隊》,學到我沒聽過的海洋知識。這些都是我無法教給他,是他自行從世界中學來的。也因爲平常有接觸,在外面他反而不會被螢幕吸住目光,甚至會主動說:「這個我不想看。」

如果當初「原則媽媽」硬要堅持,或許孩子的專注力與視力可以更好,但我們可能與長輩間產生裂痕,家庭氣氛緊繃。我依然佩服能夠堅持原則、事事親力親爲的家長,但也理解,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資源與選擇。現在的我,不再糾結是否該完全禁止3C、是否每一步都要照教科書走,我開始學着放手,學着相信那個逐漸長大的孩子,也相信一家人共同建立的育兒節奏。

放手不是妥協,而是信任。我們無法教孩子所有技能,但可以讓他從多元經驗中學習、培養彈性。只要他健康、快樂、有能力迎向未來,那就是我最願意放手的理由。況且未來是未知的AI世代,如果孩子可以比我更優秀,爲什麼我要執著於用自己的框架限制他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