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臨終教育 減少急診壅塞

近期急診壅塞情形備受關注,更傳出因護理人力短缺,導致急診病人待牀時間拉長。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先父十八歲擔任老師,六十五歲退休,作育英才無數,也是一位地理和攝影專家,暢遊世界五十餘國,子孫孝順,是非常圓滿的人生。

父親聰明有毅力,年紀大時還每天閱讀,觀看日本NHK醫學節目,吸收最新觀念。父親八十五歲時因爲衰弱,多重慢性病,脊椎壓迫疼痛不堪,當父親發現他不能走路,需要導尿管、紙尿褲時,他很豁達的決定他活夠久了,應該是生命的終點,不願疾病所苦,更不希望插管急救的折磨。我從小就不敢違背父親的意思,父親在家裡躺了十四天,在所有家人陪伴中安詳辭世。最後一個月,筆者診所申報父親健保的費用是一次診察費三五○元,藥費五十七元,沒有任何檢驗費,應該是臨終病人的模範過程。

筆者七十八年到臺大醫院跟隨謝博生教授進修,謝教授學富五車,謙恭有禮,以人爲本,致力改革臺灣的醫學教育。一○七年二月初臺灣有強烈寒流,二月五日竟得知謝教授嚴重中風,謝教授交代家人不要送醫院急救,希望在家裡安詳辭世,享壽七十六歲。以謝教授曾擔任臺大醫學院院長的顯赫資歷,如果送到臺大醫院一定會得到最好的醫療照顧,在加護病房全力搶救,有可能會拖上很久,或許有奇蹟發生也不無可能。

謝博生教授、先父對於死亡如此豁達,臨終過程的果斷,減少痛苦,沒有耗費健保醫療資源,乃吾人楷模。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臺灣加護病房病牀數的密度是世界最高,但臺灣人對「死亡學」學習比例很低,大都對臨終醫療過程不甚瞭解,認知不足,所以遇到長輩病危,就只能送到醫院。醫師法第廿一條規定:「醫師對於危急之病人,應即依其專業能力予以救治或採取必要措施,不得無故拖延。」醫院團隊不管預後如何,年齡多大,依法就是拚命急救,然後送到加護病房,插滿許多管子,可能一個月、兩個月後往生。如果加護病房有許多年紀大、沒有自主能力,又不希望受到末期醫療折磨的病人,我想臺灣有再多的醫師護理師,再多的加護病房牀位,還是永遠不夠。

臺灣民衆對臨終過程的學習,可能需要在教育上及醫療衛教、輿論宣導法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做更多更廣泛的努力,簽署不可爲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讓年紀非常大、癌症末期、重度失智失能者,在醫學努力已不可逆時,儘可能在宅居家醫療,居家安寧,減少到醫院加護病房做長時間的終極治療,如此當然可以緩解目前臺灣急診壅塞,醫院缺加護病牀的危機。更重要的是能減少民衆臨終不必要的痛苦,圓滿人生。雖然臨終教育「遠水」很難救得了現今急診壅塞的「近火」,但正確的事就應該努力去做,建議賴總統也要把臨終教育納入健康臺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