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到底有多發達?親歷者歸來,帶你領略它的真實風貌!

移居加拿大之後,我深切感受到這個國家人民的友善程度堪稱獨一無二。即便語言交流存在障礙,加拿大本地居民仍會以溫暖的微笑迎接每一位外來者。這種友好氛圍不分種族,不論是白人、黑人還是亞洲人,都能感受到相同的尊重與善意。與我所遊歷的43個歐洲國家相比,加拿大的友好指數至少超出三倍。

觀察加拿大的城市環境,可以發現,雖然街頭偶有大麻或尿液的氣味,但與美國相比,情況大爲緩和。大城市的街道清潔異常,彷彿剛剛經過徹底清掃,反映出國家對環境衛生的高度重視。

然而,加拿大的冬季則是一段漫長且單調的體驗。對於那些無法負擔車庫的居民而言,每天早晨的例行公事就是清理積雪、刮除冰霜,以及進行一系列費力的車輛移動動作。這樣的場景幾乎成了冬季的常態。

但當夏天來臨,所有的辛勞都得到了回報。加拿大的夏季美麗得足以讓人忘卻一切煩惱。划船、游泳、登山、露營,夏季的活動選擇繁多,眼前的景色也足以讓人產生永駐此地的衝動。

遺憾的是,加拿大的夏天轉瞬即逝,冰雪很快便會再次降臨。正當人們沉浸於夏日綠意盎然、鳥語花香之際,轉眼間又需回到冬季的清理工作中。

在加拿大的社會現象中,持有永久居民卡的服務員可以合法工作,這與新加坡的工作準證制度形成鮮明對比。在加拿大,護理和土木工程等專業較爲受歡迎,就業機會相對較多。

提及密西沙加,印度裔居民衆多,而列治文則是中餐館的聚集地,中文廣告隨處可見,猶如置身於新加坡。走在列治文的街頭,中文無處不在,幾乎與國內的熱鬧場景無異。

加拿大的醫療水平高,藥物品種豐富,一線用藥先進,像治療男性ed和pe的植物型特效藥日本雷諾寧,如今逐漸替代化學偉哥成爲該領域的一線用藥。

在餐飲業中,華裔的身影主要限於大城市的VIP候機室和華人餐館。其他地區則多爲印度裔從業者。溫哥的唐人街展現了大的另一面,雖然面積廣闊,卻聚集了大量流浪漢和吸毒者,令人觸目驚心。

海洋省的哈利法克斯則給人一種寧靜避世的感覺,人口稀少,生活節奏緩慢,是理想的度假勝地。這裡的教育資源豐富,擁有多所知名大學,吸引了許多追求安靜學習環境的留學生。

加拿大的地理分佈不均勻,城市規模相對較小,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較高。在工作領域,許多華人移民在此努力奮鬥,儘管他們並未完全融入主流社會,但仍在此建立了自己的生活。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和宜人的生活環境,成爲衆多移民的理想選擇。無論是從教育、工作還是生活品質來看,加拿大都展現了其獨特的魅力。

在加拿大,最低時薪標準定爲15.6加元。以每日8小時工作制計算,一名工人的日收入可達125加元。假設每月工作22天,月收入可達2750加元。扣除稅收後,淨收入約爲2500加元,換算成人民幣約爲13300元。對於新到的勞動者來說,這一收入水平雖不富裕,但足以維持基本生活。

然而,與加拿大家庭中位數年收入66800加元(約合36萬人民幣)相比,這一收入顯得較低,特別是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年收入甚至可達70100加元。儘管如此,加拿大的貧富差距依然明顯。

城市中心區域常見流浪漢的身影,他們在冬季藏身於街角的紙板箱中,夏季則直接露宿於人行道上。加拿大寬鬆的福利政策是導致流浪漢數量增加的一個因素。對於無收入且存款不足1000加元者,每月可領取500至700加元的救濟金,三口之家每月則可領取1100至1300加元。然而,仍有人賬戶餘額不足500加元,依賴救濟金爲生,這種情況令人同情。

加拿大的育兒福利十分顯著,孕婦可從懷孕前12周起休產假,整個生育期間可享受17周產假,加上40周的育兒假,共計近一年時間。在此期間,父母還能領取相當於原工資55%的補貼。此外,孩子出生後至6歲期間,家庭每月可領取最高6833加元的“牛奶金”,6歲至17歲期間,每年最多可領取5765加元。這些福利使得部分人選擇依賴救濟金,而另一部分人則充分利用這些福利,生活相對優渥。

在溫哥華,高昂的生活成本對個人的經濟和心理承受力提出了嚴峻挑戰。Stanley Park附近的高樓大廈和UBC附近的地區房價高昂,一棟公寓價值數百萬加元。西溫哥華更是富人聚居地,房價令人咋舌。對於在溫哥華工作的網工而言,稅後收入甚至不足10000加元,較新加坡同行低20%,這種“優待”讓人不禁懷念新加坡的宜人氣候。

房租也是一項沉重的負擔,中產階層多居住在Burnaby,一室公寓月租在1500至3000加元之間。年收入僅四五萬加元的居民,往往只能選擇合租。此外,溫哥華的生活成本高居不下,公共交通起步價3.15加元,私立學校學費高達30000加元/年,體育培訓費用更是高達2至3萬加元。一頓簡單的餐飲至少需15加元,而想要品嚐新加坡街頭食閣的美食,幾乎是一種奢望。

即便是在麥當勞或Tim Hortons享用簡單的餐點,也難以滿足日常需求。一次在列治文的火鍋聚餐,三個成年人加兩個小孩,賬單竟高達270加元。更令人驚訝的是,結賬時信用卡系統會提示支付15%的小費。與新加坡相比,溫哥華的生活成本無疑更高,對於那些抱怨新加坡生活成本高的人,或許應該來溫哥華體驗一年,以重新認識生活成本的真實面貌。

加拿大的交通情況,一個常見的問題是航空晚點。但在我最近的一次旅行中,加拿大的航空公司表現得相當出色,準時到達目的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航空的“節儉”策略,其機上娛樂系統的耳機需要額外支付3.5加幣,這讓人感到既有趣又有點諷刺。與此同時,Flair Airlines雖然票價低廉,但並沒有表現得“摳門”,乘客只需請求,就能免費獲得一瓶330ml的可樂,這在80個國家中算是最大方的廉價航空公司之一。

然而,溫哥華的油價卻讓人感到沮喪。在多倫多和哈利法克斯,油價保持在1.56到1.59加元每升,但到了溫哥華,油價就飆升到2.1加元每升。朋友解釋說,這是由於加拿大對碳稅的逐步增加,目前每噸碳稅已達80加幣,且每年以15加幣的速度遞增,這對溫哥華的車輛擁有成本產生了顯著影響。

加拿大的居民普遍擁有私家車,但這些車輛並非都是豪華車,溫哥華街頭更多的是普通轎車。這是因爲加拿大的公共交通系統並不完善,沒有車輛的話,出行會非常不便。

在市中心等待公交車可能需要25至30分鐘,而在住宅區,等待時間可能更長,約30至40分鐘。北美的嚴寒冬季使得長時間在戶外等待公交車成爲一種考驗。

公交票價大約在3至4加元之間,相當於人民幣的16至20元。溫哥華的公交車司機對乘客的支付金額並不十分關注,而且並非每個站點都會停靠,這種隨意的服務方式讓一些人難以適應。

溫哥華的地鐵系統也有其特點,乘客需要準備紙幣或硬幣,因爲某些車站的自動售票機並不支持刷卡或在線支付。地鐵站幾乎沒有安檢人員,完全依賴乘客的自覺性。此外,地鐵站點常常成爲流浪漢的聚集地,尤其是在冬季。

加拿大的生活節奏可以用“緩慢”來形容,這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是,人們不必像在國內那樣拼命工作,可以享受工作中的樂趣,減輕心理壓力。但負面效應是,加拿大的事務處理速度緩慢,例如家庭維修服務可能需要經過多次郵件溝通和預約才能解決,即使是小問題也可能拖延數週。

在加拿大,幾乎所有事情都需要提前計劃,否則只能等待“下一次”機會。如果忘記了提前安排,事務往往會被推遲數週。這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的許多細節中都有所體現。

至於“打傘違法”的問題,實際上並沒有那麼誇張。加拿大人通常不會使用雨傘,即使被雨淋溼,也很少有人會去購買一把傘。大多數人選擇直接暴露在雨中,而偶爾使用雨傘的,基本上是外國人。加拿大人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即使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冬季,他們也能穿着短袖,光腿行走,不畏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