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解析加密幣投資:機會與風險並存

2017年川普剛上任時,加密貨幣還是不到200億美元「邊緣」市場,如今整體規模已超過3兆美元。圖/Freepik

鮮少有資產類別能像加密貨幣一樣,市場的認可度在短短几年間迅速變化。2017年川普剛上任時,加密貨幣還是不到200億美元的「邊緣」市場,如今整體規模已超過3兆美元。僅在過去一年,比特幣上漲逾80%,創造了相當於標普500指數總市值近4%的價值,約爲最大成分股市值的一半。隨着新推出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拓寬投資渠道,機構投資人的參與度日益上升。

美國的監管環境也發生轉變。今年7月,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GENIUS法案》,爲掛鉤美元的穩定幣奠定基礎。隨後,數位資產監管框架《CLARITY法案》以及美國財政部最新發布的數位資產報告,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熱度。

在亞洲地區,加密市場賽道正加速拓展中。新加坡早在2023年率先發布穩定幣監管框架,香港則在近期通過了《穩定幣條例》,中國大陸也在考慮掛鉤人民幣的穩定幣。這些立法進展有望加速數位資產的採用。

與此同時,大型金融機構紛紛入場。貝萊德和富蘭克林坦伯頓開始發行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萬事達卡和Stripe積極開拓穩定幣支付。這意味着加密資產正從邊緣逐步走向主流金融市場。

無論對數位資產看法如何,上述重大發展都將爲現有金融架構帶來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在穩定幣浪潮的背後,是地緣政治與未來金融體系的緊密交織。

在此背景下,投資人思考的重要問題是:是否在投資組合中納入加密貨幣?在投資組合中配置多少加密貨幣,取決於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對於無法容忍劇幅回跌或對數位資產長期前景存疑的保守型投資人,應避開此類資產。

此外,加密貨幣的多元化作用有所減弱。過去五年來,加密貨幣與美股的相關性已從-0.1上升至0.5,這可能是由於散戶和機構投資人的接受度提升。

不容忽視的是,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劇烈,因此回跌風險也很大。這從2022年的加密貨幣寒冬可見一斑:當時兩大主要的數位貨幣暴跌四分之三,市值蒸發逾1兆美元。多家相關公司倒閉,違約破產者多有所聞。

此外,加密貨幣的歷史尚短,其表現是結構性趨勢還是週期性現象,尚待觀察。倖存者偏差也可能存在:當前的領先幣種是否具代表性,還是忽略諸多失敗案例後的「以偏概全」。

對大多數投資人而言,成熟的另類資產仍是更佳的回報來源,且無需承擔過高的風險。儘管幾種加密貨幣的總體表現強勁,但在我們調查研究的五年期間,比特幣或一籃子加密貨幣的風險調整後回報不及避險基金和私募股權。

不過,相信加密貨幣將日趨成熟的投資人,應將其作爲「核心--衛星」框架中的衛星配置,同時保持由傳統資產構成的平衡型核心組合。

衛星配置中的任何單一部位都不應顯著改變整體投資組合的表現,亦不能大幅偏離投資人的風險偏好。

金融市場本來就是在不確定中前行。有望推動加密貨幣被廣泛接受並進入主流的因素包括: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場景增加、與其他資產的相關性趨穩、有利的宏觀經濟環境等。而在此之前,投資人仍需結合實際情況全面評估,做出審慎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