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危險廢物處置能力水平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 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動危險廢物收集便利化、轉移快捷化、監管信息化。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危險廢物管理技術部主任鄭洋表示,《意見》明確了危險廢物全過程信息化監管覆蓋率和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佔比兩項重要指標的時間節點,具有重要的政策導向和指導意義。

明確階段目標

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鑑別標準和鑑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一直以來,危險廢物都是環境風險防控和監管的重點領域。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強化危廢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

作爲華南區域綜合性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廣州市環境保護技術有限公司是廣州集焚燒、物化、填埋、收集貯存和資源化利用於一體的綜合性危險廢物處置基地。“2021年,公司收運危險廢物2.6萬噸,2024年收運8萬噸,危險廢物收運量增加近3倍。”廣州市環境保護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彭長武告訴記者,作爲危廢處置企業能明顯感受到,近年來隨着環境監管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產廢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不規範行爲減少很多,危險廢物業務量總體呈增長趨勢。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生態環境部連續15年推進危險廢物規範化環境管理,統籌開展危險廢物自行利用處置專項整治,平均每年排查整治環境風險隱患問題約10萬個。《方案》印發實施以來,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持續提升,非法轉移傾倒案件高發態勢得到了有效遏制。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達到每年約2.1億噸,較2020年提升50%,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與產廢量總體匹配。醫療廢物處置能力達到286萬噸/年,醫療廢物實現了100%的安全處置。

《意見》以推進全過程信息化環境監管和嚴格管控填埋處置量佔比爲抓手,提出了未來5年的工作目標。按照要求,到2026年,全國危險廢物環境重點監管單位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全覆蓋;到2027年,全國危險廢物相關單位基本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全覆蓋,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佔比穩中有降;到2030年,全國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佔比控制在10%以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防控。

鄭洋表示,《意見》通過明確關鍵時間節點,將危險廢物治理目標量化、具體化,推動地方政府、企業和相關部門明確責任分工,制定詳細行動計劃,確保政策落地見效。同時,分階段目標兼顧了不同區域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實施差別化管理,增強了可操作性。

優化處置方式

《意見》聚焦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目標,提出提升危險廢物收集處置保障能力。

一方面,主要針對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提出促進危險廢物收集便利化和轉移快捷化;動態健全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保障體系,促進區域處置設施共建共享;完善醫療廢物收集處置體系和處置方式,優化偏遠地區收集處置方式。

鄭洋表示,《意見》提出的這些舉措,將顯著提高危險廢物跨區域轉移效率,降低處置成本,促進區域間協作,優化區域利用處置能力佈局,提升利用處置能力,特別是特殊類別危險廢物的處置能力。通過政策引導和制度創新,危險廢物治理將逐步實現從“區域限制”到“區域協同”、從“末端填埋”到“資源化利用”的轉變。

另一方面,優化危險廢物利用處置方式。主要是針對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結構不合理,提出引導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結構調整,促進危險廢物再生利用;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建設和運行水平,打造國際一流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企業。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危險廢物管理技術部監督管理研究室工程師葛惠茹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危險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如在減量化方面,通過技術研發,採取機械打磨方式去除鋼材表層氧化皮,從源頭避免了廢酸的產生;在資源化方面,將廢鉛蓄電池回收後拆解出鉛板,經過熔鍊提純等技術重新生產爲金屬鉛,再次用於製造新的鉛蓄電池,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然而,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部分資源化技術初期投資和運營成本較高,中小企業難以承受。另一方面,某些危險廢物處理技術尚不成熟,存在處理效率低、成本高、二次污染等問題。此外,部分危廢資源化產品的市場認可度較低,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和認證體系。

“危險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新技術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葛惠茹認爲,隨着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無廢城市”建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推進,危險廢物處理行業將迎來更多的支持和機會。同時,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推進,對減量化、資源化利用技術的需求也持續增加。

推動管理信息化

2024年11月,廣州市環境保護技術有限公司的“危雲管”智慧平臺正式上線。彭長武表示,“危雲管”可實現危險廢物通過小程序一鍵下單,上門清運,安全處置等一站式環保管家服務,有效解決並補齊城市小微企業危廢信息化、規範化等引導作用。目前,平臺已在廣州白雲區產廢企業率先投入使用,反饋良好。

“危雲管”是我國推動危險廢物管理信息化的一個縮影。目前,全國有70餘萬家企業納入了危險廢物信息管理系統,較2018年啓動系統使用時增加了近15倍;全面運行危險廢物電子轉移聯單,2023年全國電子聯單近700萬份。

進一步提高危險廢物環境管理規範化、信息化、精細化水平,也是重點工作之一。《意見》提出,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排查整治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隱患,健全環境風險防控機制。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危險廢物管理技術部監督管理研究室主任王兆龍表示,採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手段強化危險廢物信息化環境管理,將提升行業環境監管效能,實現監管模式從“事後處罰”向“事前預防、事中控制”轉變,同時,提升企業規範化管理效能與環境風險防控能力。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實現危險廢物全程跟蹤與實時監控,全面提升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能力。

危險廢物處理行業迎來新機遇,而推進危險廢物環境管理工作依然任重道遠。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建成覆蓋全國的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統一信息系統,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實時監管、轉移軌跡隨時可追溯,實現“一套數、一張網、一套圖”的全覆蓋監管。

同時,深化危險廢物規範化環境管理,着力推進“五即”規範化建設。即產生、即包裝、即稱重、即打碼、即入庫,只要任何一家企業產生了危險廢物,就發放一張“身份證”,無論是在庫存環節,還是在轉移環節,或者轉出後處置,全部都要通過信息監管。強化危險廢物從產生到處置的全過程二維碼信息化監管,嚴控危險廢物失控失管的情況發生,提升環境監管的數智化水平。(經濟日報記者 劉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