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世界級旅遊地標!全面推動上海旅遊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來了
中國上海門戶網站介紹,爲更好發揮上海旅遊業在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築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鑑中的作用,聚力打造中國入境旅遊第一站、都市旅遊首選地、文旅深度融合示範區,持續深化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建設,市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全面推動上海旅遊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
《行動計劃》提出發揮都市資源優勢,開發全域多元特色大產品;發揮現代化發展優勢,打造開放創新支柱大產業;發揮文化高地優勢,推進文化旅遊科技大融合;發揮精細化管理優勢,做優品質高效安全大服務;發揮媒體資源匯聚優勢,實施城市立體精準大宣推;發揮戰略鏈接優勢,深化國際國內區域大聯動等六方面21條措施。詳見↓
一、發揮都市資源優勢,
開發全域多元特色大產品
(一)建設世界級旅遊地標。加快推進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佘山國家旅遊度假區建設。推動世界級主題公園矩陣提質升級。推進上海國際郵輪旅遊度假區建設,打造世界領先的郵輪旅遊港。堅持三島聯動,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旅遊目的地。推動上海工業博物館建設,籌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上海博物館北館(長江口二號古船博物館)。
(二)打造品牌化旅遊產品。優化提升以“黨的誕生地”爲標誌的紅色文化旅遊產品,以“一江一河”“建築可閱讀”等爲標識的海派文化旅遊產品,以朱家角、南翔、泗涇等爲代表的滬派江南古鎮旅遊產品。推動朱家角古鎮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三)豐富全域化旅遊產品。加強旅遊資源規劃及配置,優化空間佈局。培育中心城區各具特色的旅遊休閒街區,豐富都市旅遊場景和線路。打造郊區“一區一特”滬派江南文旅項目,培育一批鄉村旅遊重點村鎮,推出一批五星級鄉村民宿,創建臨港滴水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強化夜遊品牌塑造,打造一批夜景旅遊打卡點和夜遊好去處。
(四)提升主題型旅遊產品。統籌都市資源推進產品開發,引導通過紅色旅遊感悟初心使命、社區旅遊探尋市井煙火、工業旅遊展示輝煌成就、夜景旅遊感受光影之美、體育旅遊體會澎湃激情、科普旅遊探索科技奧秘、研學旅遊開展實景學習、醫療康養旅遊促進身心健康、郵輪旅遊體味海上風情、文娛旅遊品味美好歡樂、會獎旅遊體驗個性特色。把握不同國家和地域遊客需求差異,豐富定製化個性化旅遊產品。聚焦不同年齡段遊客羣體需求,推出家庭親子游、銀髮休閒遊、祖孫三代閤家遊等系列產品。注重吸引年輕羣體,打造沉浸社交、圈層興趣、城市探索等文旅新場景。
(五)優化入境遊旅遊產品。用好免籤政策及口岸外國人團體旅遊簽證政策,開發“航空+鐵路”“機票+郵輪”等多元化入境遊渠道組合,升級通關、通信、支付、購票、免稅退稅等便利化舉措,推出更多入境遊精品線路。拓展入境遊產品市場,與國際旅行商精準對接旅遊產品,組織遴選“上海禮物”,促進產品和需求形成良性互動。
二、發揮現代化發展優勢,
打造開放創新支柱大產業
(六)推進旅遊產業投資。加強產業規劃,推動一批資源集聚型產業項目建設改造。培育文旅策劃、運營管理等旅遊相關產業。發展低空旅遊、房車露營、帳篷露營、城市市集、徒步健行等新業態,建設文旅元宇宙產業示範集聚區。推進招商引資,依託上海旅遊投資促進大會平臺、文旅營商通服務平臺,加大金融對旅遊產業的支持力度,打造亞太旅遊投資門戶。
(七)促進旅遊消費升級。深化文旅商體展聯動,加強文旅資源與商圈活動、體育賽事、展會論壇等合作,探索“門票+購物”“門票+酒店”等聯動促消費模式。加大優質文旅產品供給,強化節假日和寒暑期旅遊產品投放,辦好上海旅遊節等文旅節展活動,發展電競、動漫等業態。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優化文創產品和旅遊商品開發經營模式,打造以“夜購、夜食、夜遊、夜娛、夜秀、夜讀”爲特色的文旅夜間消費集聚區。優化消費體驗,推出主題酒店、特色酒店,在景區植入演藝演出、非遺展示等場景,打造消費友好環境。
(八)優化旅遊營商環境。加強政策供給,在旅遊企業產品開發、客流導入、市場開拓、業態培育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落實重點企業“服務包”,建立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打造旅遊資源要素交易平臺。深化旅遊領域“一網通辦”“一業一證”改革,優化行政許可服務。
三、發揮文化高地優勢,
推進文化旅遊科技大融合
(九)豐富旅遊文化內涵。厚植城市文化底蘊,實施紅色文化傳承弘揚、海派文化研究傳承、江南文化研究發掘、時尚文化培育發展系列工程。推動文藝創作再攀高峰,聚焦舞臺、影視、美術、羣文、網絡視聽等,推出更多“上海原創”“上海製作”“上海出品”的精品力作。提升都市旅遊魅力,吸引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秀演藝項目在上海首演首秀,加密演唱會和音樂節舉辦頻次,升級打造演藝新空間。彰顯都市旅遊活力,發展國風國潮、沉浸式演出和小劇場演出等文化新業態,培育“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視去旅行”“跟着賽事去旅行”等旅遊新業態。
(十)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表達,保護利用好文物、老城廂、優秀歷史建築、革命舊址遺址和歷史文化名鎮(村)、歷史文化街區等文化遺產,活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考古+旅遊”“非遺+旅遊”發展。加快建設博物館之都,實施“大博物館計劃”“大美術館計劃”“社會大美育計劃”,辦好“何以中國”“何謂海派”“對話世界”文博美術大展,促進“文博+旅遊”“展覽+旅遊”發展。深度推進建築可閱讀、街區可漫步、濱水可遊憩,推出一批人文、藝術、建築和時尚相融合的City Walk線路。
(十一)推動科技煥新旅遊。集成運用大模型、元宇宙、區塊鏈等技術,實現一機游上海。打造智慧博物館、智慧美術館和智慧圖書館,用科技提升文化產品表現力傳播力感染力。增強智慧景區、智慧酒店服務能力,提高行程規劃、旅遊諮詢、智能客服、機酒預訂等智慧服務水平,用科技提升旅遊服務體驗性舒適性便捷性。
四、發揮精細化管理優勢,
做優品質高效安全大服務
(十二)完善基礎設施配套。聚焦觀光遊覽設施、遊樂設施、演藝設備等重點領域,推進設備更新提升。合理規劃建設旅遊風景道、騎行道、休閒步道,完善停車場、充電樁、旅遊廁所、多語種標識標牌等設施。完善文旅地標、文化場館、體育場所、郊野公園等周邊商業配套設施和文化娛樂設施。
(十三)提升旅遊專業服務。推動景區景點和場館提高遊客接待能力,科學設置線上預約和線下購票渠道。加強旅遊服務標準化建設,提升旅行社、酒店、景區和各類旅遊產品規範化品質化服務水平。建立以遊客爲中心的質量評價體系,完善旅遊服務質量監測機制,構建響應迅速的訴求反饋系統。開展星級旅遊飯店服務技能競賽和導遊大賽,提升旅遊志願者服務水平,設立“城市推薦官”,講好上海故事。
(十四)優化城市公共服務。推動旅遊公共服務與城市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促進景區“小交通”與城市“大交通”有序銜接。聚焦節假日大客流,科學調整公共交通運營時間。優化交通站點、景區景點、賓館酒店和購物商圈等場所行李寄存服務,鼓勵景區周邊停車資源節假日向社會開放,加強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設施建設,打造遊客友好型城市。依託浦東國際機場、虹橋國際機場外籍人員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打造入境旅遊服務“第一站”。加強旅遊安全監管,健全完善旅遊安全應急預案,組織開展應急演練。
(十五)深化旅遊市場治理。依法開展未經許可經營旅行社業務、強迫購物、非法一日遊、不合理低價遊和“黃牛”倒票等專項整治行動,堅決查處違法違規經營行爲。推廣旅遊電子合同,保障遊客合法權益。健全跨部門跨地區旅遊市場執法協作機制,堅持線上線下同步治理,加強數據信息共享和線索移交,常態化開展聯合執法。發佈安全出遊提示,倡導文明旅遊,營造良好旅遊環境。
五、發揮媒體資源匯聚優勢,
實施城市立體精準大宣推
(十六)深化全景式IP演繹。立足上海旅遊“都市型、綜合性、國際化”的特點,聚焦紅色之源、現代之城、人民城市、滬派江南、海派風情、時尚之都等主題,打造都市主題IP。推出反映城市風貌和特色文化的影視精品、視聽節目、演藝作品,推動主題IP融入城市形象宣傳,促進都市IP深度演繹全球傳播。
(十七)加強城市形象宣介。堅持大小屏聯動,發揮上海新媒體總部集聚優勢,用好國內外主要新媒體與社交平臺,做好事實傳播、情感傳播和價值傳播。提升“樂游上海”網站、微信、微博、視頻號、抖音號的影響力,打造“Meet in Shanghai”境外多語種新媒體傳播體系。依託多語種上海國際服務門戶,加強旅遊服務資訊供給和城市形象宣介。
(十八)強化旅遊產品營銷。聘請國際旅遊形象公益推廣人和入境旅遊觀察員,主動走出去與客源地服務商對接,擴大旅遊產品的知曉率和觸達率。在航班高鐵及交通樞紐等場所提供即時遊覽和展演活動資訊。在酒店景點及全市旅遊諮詢服務點設置旅遊信息檢索公共服務大屏。向來滬參加商務、展會、賽事等各類活動的客人精準推送旅遊產品信息和旅遊地圖導覽。
六、發揮戰略鏈接優勢,
深化國際國內區域大聯動
(十九)推進長三角旅遊發展一體化。攜手建設長三角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穩步推進新場等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聯合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合力打造長江國際黃金旅遊帶。
(二十)服務全國旅遊發展。持續推進對口地區旅遊發展,在人才培養、資源導入、宣傳推廣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強與國內重要旅遊城市合作,聯合推出“一程多站”旅遊產品,聯手開拓國際旅遊市場。
(二十一)促進境內外旅遊交流合作。以聯合國旅遊組織在滬設立地區辦事處爲契機,加強與主要客源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遊合作。支持上海博物館等文博場館加強中外聯合考古、文物修復、展陳交流等領域合作。發揮上海國際友好城市資源優勢,加強旅遊合作交流。落實滬港、滬澳旅遊合作交流機制,推進滬臺旅遊領域合作。
建立健全統籌推進本市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機制,推動形成大旅遊工作格局。強化資金保障,充分發揮上海旅遊發展專項資金作用。優化旅遊項目土地供應,鼓勵採取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靈活供給。實施旅遊人才提升工程,加強創意策劃、市場營銷和多語種導遊等人才培養,抓好旅遊從業人員職業培訓。發揮高校智庫等專業機構作用,開展旅遊產業理論和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