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回憶】林孟寰/那年的紙月光

那年的紙月光。圖/林蔡鴻

小時候,每年中秋節,我們都會在公寓頂樓的天台烤肉。媽媽和姊姊忙着準備食材,老爸架起烤肉架生火,而我則負責幫倒忙,拿扇子亂揮,炭火沒燒得多旺,反倒弄得到處煙霧瀰漫。

我們家頂樓天台小小的,但天空很寬廣。矗立在舊城區的五層公寓,彷彿比周圍街屋更貼近月亮,月光總能照亮彼此的笑容,伴隨晚風中的肉香,美好時光彷彿永遠不會結束。

然而九○年代中,舊城區開始劇烈的更新,家後面也建起二十層商業大樓。看着它逐漸長高,還沒到中秋,我們就知道,今年看不到月亮了。

「月亮今天不出來了。」我嘀咕道。

「上課沒在聽呀?」讀二中的姊姊戳了戳我的額頭,「月亮不管圓缺都會出來,只是我們看不看得到而已。」

「看不到就是沒有啊!」我不服氣地說。

老爸聽着我們姊弟拌嘴,沒說話,擡頭望了望四周,就默默回屋。隔天,他把全家叫到頂樓,得意地展示他做的「紙月亮」。

老爸將白紙裁成圓,畫上月海隕石坑,再用鐵絲固定在天台的燈泡上。按下開關,燈亮了,紙面透出溫暖的光。一輪明月,重新出現在我們頭頂。

「這樣就好啦。」爸爸笑着說:「今年的月亮,比別人家還亮。」

我們都笑了。此後,每年中秋,爸爸都會新剪一輪紙月亮,說那是「我們家的月亮」,無論天上月光被遮住多少,這顆總會亮着。我曾問老爸:爲什麼不乾脆掛燈籠算了?

「掛燈籠,大家就只會看到燈籠,不會覺得是月亮呀。」

就這樣,拜這盞紙月亮之賜,我們家中秋烤肉的傳統又延續了好幾年,直到我北上讀大學,姊姊在外工作,大家愈來愈難聚在一起,中秋烤肉的傳統也逐漸淡去。

前兩年老爸過世時,我久違地回家住了一陣子。熟悉的小天台、被大樓遮蔽的天空依舊,而我驚訝地發現,當年固定紙月亮的鐵絲,還留在燈泡底座。

於是我裁紙、着色,掛好紙月亮後按下開關。當燈泡再次亮起,柔和的紙月光下,我彷彿看見當年聚在一起烤肉的我們。

我想,我們家也像那紙月光──不管分隔多遠,只要有人點亮,將老爸的心意延續下去,團圓就永遠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