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護病房缺牀 護理師連上13小時做到想哭
護理師在社羣平臺留言,上班超過十個小時已成日常。不少護理人員因身心疲累而陸續離開職場。圖爲病人推進醫院開刀房。示意圖。記者邱德祥/攝影
急診塞牀,一位難求。一名護理師在社羣平臺提醒民衆這段時間務必顧好身體,因爲加護病房(ICU)滿牀,許多重症患者即便有背景也進不了,只能在未具備健全設備的普通病房接受ICU處置,她說「我已連上十三小時的班,有時做到很想哭」。
「晚間十一時三十分值班至下午一時半,已連上十三小時班,且是用生命在跑,而非坐在辦公室的那種方式在上班。」這名護理師感嘆,臺灣醫療崩潰了,不要不信,「今天我的病人已經是critical(嚴重)等級sepsis shock(嚴重敗血性休克),卻因爲ICU沒牀進不了,只能在無健全設備的病房做處置,手頭上還有其他九牀病人」。
這名護理師透露,各大醫院都是ICU滿牀,許多該進ICU的重症病患被迫到普通病房內接受處置,即便有家世背景也排不到,且病房護病比不對等,加上醫護離職潮導致人力不足,不少重症病患可能只能在急診或是普通病房等牀,在漫長等待下,拖得愈久,救回機率就會大幅度下降。
護理師說,「有時真的做到很想哭,但是看着不處理又於心不忍」,除了爲同事和所有醫療人員加油打氣,希望上位者能正視目前醫護比緊繃及滿牀等問題。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表示,新冠疫情後,不少護理人員因身心疲累而選擇離開醫療崗位,今年過年後更明顯,急診壅塞已是常態,中央並未提出有效解方,連分級醫療也未落實,護理人員爆出走潮,最終影響民衆就醫品質。
紀淑靜說,臺灣護理人力早已入不敷出,近十年全國護理人力每年平均淨增加五千人,但這幾年僅剩二五○○人,各家醫院每天都在招募護理人員,新血不足導致人力缺乏,職缺永遠補不完,中生代因工時過長而離職,最後只能靠資深護理師苦撐,但能撐到什麼時候?
臺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理事長蕭淑代強調,臺灣護理人員高流動率由來已久,原因在於薪資待遇、工作壓力、職場環境、人力配置不足等,勞務付出與所得完全不成正比。政府提出的夜班津貼、護病比調整等措施多流於形式,薪資結構若沒有合理調整,當然導致醫療量能持續崩壞,就醫品質大打折扣。
臺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重申,除了吸引年輕人投入,讓已出走的護理師迴流則爲關鍵,另設法接軌居家醫療,才能緩解急診病人壅塞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