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反對派」刻意表現激進荒謬 曹興誠究竟是不是第五縱隊?
▲曹興誠大肆煽動「抗中保臺」情緒,已在第一波罷免中被選民狠狠打了一巴掌,但他不改其志,開始將砲口轉向綠營內部。(圖/反共護臺志工聯盟提供)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罷團旗手聯電創辦人曹興誠的鬥爭對象近日轉向,他原來鎖定國民黨及其立法委員,最近對綠營人士展開猛烈攻擊,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前國際安全研究院董事長李文忠等人首當其衝。
曹興誠不改其志 砲口更轉向綠營內部
他的抨擊用語同樣火辣,表面目的都在喚起羣衆對他們的憎惡感,其結果是引發羣衆對謾罵施暴者的反感,從而同情受害者而痛恨加害者,造成與其表象相反的效果。
曹興誠曾是大臺商,大賺中國錢,並在大陸有過紅粉知己,與大陸關係堪稱密切。他大肆煽動「抗中保臺」情緒,已在第一波罷免中被選民狠狠打了一巴掌,但他不改其志,除了怪罪民進黨只當側翼而不願承擔責任之外,卻更加賣力宣講罷免理由,而且開始將砲口轉向綠營內部。
曹興誠雖被許多人罵爲「曹賊」,但他不以爲意,還是戴着鋼盔先前衝,而且把政治目標懸得更高,不只要罷免國民黨立委,還要加速「正名制憲」,甚至要積極建立「臺灣國」。爲了達標,他要罷團志工組成「天理志工團」;更令人訝異的是,他宣示「統一是有毒害、不該被允許的言論」。
李文忠因此勸諫,民進黨追求並保衛的是「自由民主的制度及生活方式」,不是這種「法西斯式的臺灣民族主義論述」。
李文忠直言,曹興誠的言論正好告訴國人「還好大罷免失敗」,若放任這種言論不管,或不敢得罪,對民進黨或公民團體是否傷害更大?
但是,曹興誠越罵越兇,他引了一大段毛澤東的名言「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嘲諷「穿皮鞋的李文忠」還要講究溫良恭儉讓,「竟然把『禁止統一言論』說成臺獨法西斯」。
稍有民主素養的人都知道,用毛澤東的語言禁絕言論自由,或是用共產黨的辦法「獨立建國」,那是違背民主理念的,而曹興誠卻如此這般大聲嚷嚷。
精明的生意人爲何會走極端? 目的何在?
他是精明有成的生意人,爲何會走極端?他甚至反問,「民進黨什麼時候已經把『獨立建國』當成極端思想?」他大力宣揚「獨立建國」的不現實猛虎,目的何在?
一般對他爲何如此好勇鬥狠到這個程度十分不解,對他的動機非常好奇,也有各種不同臆測。有一種版本是懷疑他的言詞與行動不單純,表面上「反共保臺」,但蓄意將其推到極端,希望引起反彈與反感,促使民衆不支持民進黨,其終極目標是在拆民進黨的臺。
這樣的懷疑沒有事實根據,但在歷史經驗中,所謂「假反對派」卻比比皆是,他們的表象與實際目的恰恰相反。這就是在政治、軍事與情報領域中的一種特殊的滲透策略,被稱爲「假反對派」(Controlled Opposition),有時也與「僞旗行動(False Flag)」或「挑釁者行動(Agent Provocateur)」有關。
他們表面上自稱反對某勢力,但實際上受到該勢力操控,最終目的是爲了削弱真正的反對力量,甚至反過來幫助幕後的指使者,所以他們高舉旗幟是一種「僞旗行動」,像開車打右轉燈但卻左轉,故意誤導大衆認知,製造相反效果,用來抹黑反對力量本身。
「假反對派」常刻意表現得比真正的反對派更激進、更荒謬,他們刻意採取過激言論或暴力行爲,讓民衆把他們「大罷免」「獨立建國」、「禁止統一言論」之類的立場及行動與「極端」、「不理性」劃上等號,讓中間選民或溫和派與其疏離,甚至產生惡感。
猶有不足,「假反對派」還常扮演內部分裂者角色,他們挑起反對派陣營內部矛盾,例如意識形態之爭、路線之爭,擴大內部矛盾,激化內鬥,使所屬陣營陷入內耗,導致力量分散,失去羣衆的支持。
▼「假反對派」常刻意表現得比真正的反對派更激進、更荒謬。(圖/記者李毓康攝)
「假反對派」以誤導公共認知爲目標 好讓團體真正被拖入泥潭
歷史上一個典型事例是在1930年代,納粹黨滲透一些共產主義或工會組織,派出挑釁者煽動暴力,讓社會輿論認爲「左派就是暴徒」,進而爲鎮壓反對勢力找到藉口。
在冷戰時代,蘇聯曾扶植「假反對派」團體,表面上批評共產政權,實際上誤導異議人士走極端,讓人感到他們西方國家的代理人,因而對他們深惡痛絕。
當代的網路資訊戰中,也有類似情事,在社羣媒體上,出現所謂的「假帳號運動者」,例如假環保人士提出極端、荒誕的主張,讓公衆覺得整個環保運動「不切實際」,或是假的人權組織散播錯誤資訊,使人權議題的目標與手段受人質疑,遭致反感。
「假反對派」以誤導公共認知爲行動目標,他們刻意讓大衆以爲自己看到的是「反對者的真面目」,其實是被操控的假象,希望透過極盡行動形成錯誤印象,好讓這個團體真正被拖入泥潭,失去公信力與支持基礎,而削弱其力量。
這是一種精巧的心理戰、算是一種輿論操控工具,刻意將所附身的團體塑造爲不理性的、極端的形象,讓公衆對其失去信任,進而強化幕後指使者的影響力。
在當代社交媒體主導輿論的時代,這種策略更容易運作,因爲經由一場被操控的事件,就能在網路世界引爆強烈的情緒反應。
這樣的效應也許不是他們的初衷,但也可能正是他們追求的目標,端視所追求的目的何在。曹興誠或許表裡如一,但他所言所行那麼極端,不斷掀起腥風血雨,讓民進黨更讓人厭惡與反感,也讓「反共保臺」的訴求難以奏效,讓人不得不懷疑他的動機。他的所言所行似乎符合「假反對派」的行爲模式與政治邏輯,民衆應睜開眼睛,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好把事情弄個明白。
▼曹興誠所言所行似乎符合「假反對派」的行爲模式與政治邏輯,民衆應睜開眼睛,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好把事情弄個明白。(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