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支持力度的三重意義
來源:證券日報
去年12月份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
近日,《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發佈。在“外資24條”等現有政策的基礎上,《行動方案》從有序擴大自主開放、提高投資促進水平、增強開放平臺效能、加大服務保障力度等4個方面,進一步提出了20項政策舉措,並明確要求2025年內各項舉措落地見效。
在《行動方案》中,“提高投資促進水平”是重點任務之一,20條舉措中有8條與此有關。例如,《行動方案》提出通過“研究制定鼓勵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政策措施”“促進外資企業在華所獲利潤更多用於再投資”。
事實上,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是實際使用外資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促進存量外資轉化的重要途徑。而近年來,隨着外商再投資遞延納稅等政策持續發力,外商在華再投資保持穩定增長。
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下同)顯示,2024年,享受遞延納稅政策的外商在華再投資金額達1622.8億元,同比增長15%,再創新高。
所謂外商再投資遞延納稅政策,即對境外投資者從我國境內居民企業分配的利潤,凡直接投資於我國境內項目和領域的,暫不徵收預提所得稅。
筆者認爲,加大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支持力度,對促進外商在華再投資穩定增長有三重意義。
第一,可以穩定存量外資,增強外資長期投資信心。比如,從稅收政策角度看,外商再投資遞延納稅政策,可以幫助外商提高整體經營效率,增強其紮根中國市場的意願,同時稅費優惠政策還會對增量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產生吸引力。
數據顯示,2024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投資者在華再投資金額增長迅猛,同時,日本、美國投資者在華再投資金額也實現了穩步增長。具體看,2024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投資者享受遞延納稅的再投資金額同比大幅增長95.7%。其中,新加坡、韓國投資者再投資金額同比分別增長1.4倍和66.5%;日本、美國投資者再投資金額同比分別增長1.6倍和26%。
第二,爲我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重要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外資在華再投資資金流向企業涉及68個行業大類,較上年增加3個行業大類。其中,專用設備製造業、醫藥製造業吸引外商再投資金額同比分別增長1.3倍和24%。這體現出,外商再投資行業持續擴圍,而且流向高端製造業的投資金額明顯加大,這樣的趨勢將有助於我國打造更加開放、富有韌性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第三,有利於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西北、西南等西部地區外資在華再投資增長較快,吸引金額同比增長60.6%,這無疑有利於推動地方產業發展,從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2月20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司負責人華中透露,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已會同有關部門啓動了這項政策的制定工作。初步考慮是,在提升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便利度方面,擬從簡化相關事項辦理程序、完善金融服務、優化項目備案管理等環節,進一步暢通企業再投資渠道;在加強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服務保障方面,擬從優化各類生產要素配置、強化重大外資項目工作專班支撐、加強項目全流程服務等角度,統籌對符合條件的再投資項目予以支持。
筆者認爲,無論是外商再投資遞延納稅政策等稅費優惠政策,還是已啓動制定的提升便利度、加強服務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都將不斷增強中國對外資的“磁吸力”,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並與外商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