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巴爾暫別網壇:下一個巴蒂,還是下一個穆古拉扎?

“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在球場上真正地感受到快樂了。”2025年7月17日,當30歲的突尼斯名將賈巴爾在社交媒體上宣佈無限期退出職業網壇時,這句剖白刺痛了全球網球迷的心。三屆大滿貫亞軍得主的離去,留下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這位阿拉伯世界的網球先驅,會成爲如巴蒂般榮耀迴歸的傳奇,還是如穆古拉扎般轉身隱退的背影?

賈巴爾的職業生涯是一部突破史。她是首位闖入大滿貫八強的阿拉伯女性(2020年澳網),首位躋身世界前十的阿拉伯選手(2021年10月),更是整個非洲大陸的驕傲。在保守的中東北非地區,她穿着運動短裙揮拍的形象本身就是一場靜默的革命。2022年至2023年間,她三次站上大滿貫決賽舞臺——兩次溫網、一次美網。儘管都屈居亞軍,但每一次突破都在改寫歷史。尤其是2023年溫網,她連續淘汰科維託娃、萊巴金娜和薩巴倫卡三位頂尖高手,最終輸給萬卓索娃的戰役,被媒體稱爲“最遺憾一戰”。

然而輝煌背後,傷痛如影隨形。2024-2025賽季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肩傷迫使她退出美網;邁阿密賽傷退;溫網因腳傷含淚退賽的畫面令人心碎;她的世界排名從巔峰時期的第2位暴跌至第71位。職業網球對身體的壓榨堪稱殘酷——運動員平均每年揮拍超百萬次,每一次擊球都是對關節的微小創傷。賈巴爾標誌性的切削技術雖賞心悅目,但對肩關節和膝關節的負荷尤爲巨大。當這些微小創傷積累到臨界點,便成爲不可逆的傷害。

更深層的痛苦來自心理。三次與大滿貫冠軍擦肩而過,每一次她都微笑着接受失敗,但那些被壓抑的失望轉化爲無形的心理負擔。職業運動員往往被期待成爲超越常人的“超人”,當賈巴爾坦言失去快樂時,她實際上在挑戰職業體育文化中最根深蒂固的迷思:勝利就是一切。這種坦誠背後,是身心俱疲的靈魂在呼救。

賈巴爾的暫別讓人自然聯想到兩位前輩的不同路徑:第一個是巴蒂。2014年曾暫別網壇改打板球,2016年迴歸後涅槃重生,豪取三個大滿貫並登頂世界第一。她的離開是調整,迴歸是昇華;另一位是穆古拉扎。2017年溫網奪冠後狀態持續波動,雖在2021年WTA總決賽奪冠重返世界前三,但最終未能重現巔峰。2022年底至2023年初的一波六連敗後,她逐漸淡出賽場,最終在去年宣佈正式退役。

賈巴爾的選擇更接近巴蒂的自我救贖,她明確表示,“是時候退一步,真正把自己放在首位:去自由呼吸、去撫慰內心、去重新發現生活的樂趣。”這種覺醒在職業體育領域罕見而珍貴,薩巴倫卡、巴多薩等同行的一致支持表明,新一代運動員開始重新定義成功,不再僅用獎盃數量衡量。

但現實困境不容忽視。30歲的賈巴爾面臨的是整個職業網壇的結構性困境,女子網球運動員平均退役年齡爲27歲,30歲以上選手要維持頂尖水平需付出幾何級數增長的努力。當今WTA已進入“猛女時代”,平均發球速度較十年前提升15%,底線擊球力量增加20%,技術型選手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德約科維奇等男子老將的成功案例在女子網壇難以複製,生理差異讓高齡選手的復甦更爲艱難。更復雜的是她作爲阿拉伯世界符號的身份。在戰火紛飛的中東背景下,她的每一次揮拍都承載着超越體育的意義。她的暫別不僅關乎個人選擇,也是區域動盪投射在體育領域的陰影。

無論賈巴爾最終選擇哪條路,她的遺產早已超越勝負。從2011年奪得法網青少年冠軍成爲阿拉伯第一人,到2022年馬德里站首奪WTA1000賽冠軍,她讓整個阿拉伯世界看到女性突破桎梏的可能。她的切削技術與多變球路,在力量型選手主導的WTA開闢了一條充滿智慧與美感的技術流派道路。職業體育的殘酷性在於:它既需要運動員燃燒生命換取巔峰時刻,又在他們身心透支時鮮少提供溫柔的着陸場。賈巴爾的勇敢在於,她拒絕被異化爲比賽機器,選擇在掌聲尚存時找回作爲“人”的完整性。

“如果只看外形,或許會誤以爲她是一位大力猛女,但事實上,她卻擁有像阿什莉·巴蒂一樣細膩的手感,切削放短樣樣信手拈來。” 這段評價如今讀來意味深長。當巴蒂在涅槃後捧杯,當穆古拉紮在低迷後隱退,網壇的多樣性正因不同選擇而豐富。賈巴爾留給網壇的終極叩問是: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體育明星?是那些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勝利的戰士,還是能夠在競技與生活間找到平衡的真實個體?當溫布爾登的草坪上不再有她魔術般的放短,當紐約的夜空下不見她切削劃出的弧線,網壇失去的不僅是一位技術大師,更是一面照見體育本質的鏡子。

若她選擇迴歸,願我們見證一個真正快樂的賈巴爾;若此去不返,她留給世界的遺產將不僅是那些改寫歷史的瞬間,更是敢於把自我置於首位的勇氣。此刻,她標誌性的微笑不再是掩蓋痛苦的僞裝,而成爲職業體育重新人性化的希望象徵。在呼吸與療愈之間,一個真實的翁斯·賈巴爾,正在書寫比網球更遼闊的人生。(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