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下沉引發產業共振,互聯網平臺如何改寫區域出行代碼?

中新經緯3月10日電 清晨六點的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出租車司機李師傅打開“重慶出租”司機端應用,智能調度系統已自動爲他規劃好早高峰接單路線。在前往解放碑CBD的途中,車載終端實時顯示着動態換路方案,避開因早高峰和交通事故造成的擁堵路段。

這種工作場景,正是互聯網平臺技術下沉與區域出行企業深度協同的縮影。在數字經濟浪潮的推動下,互聯網技術正從一線城市向區域市場滲透,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延伸。這一過程被稱爲“技術下沉”——即通過技術普惠,將成熟的技術能力、商業模式和生態資源,注入傳統行業和區域經濟主體,推動其實現數字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當互聯網平臺的技術能力深度下沉至區域出行市場,一場以數字化重構傳統交通業態的變革正在全國多個城市悄然發生。但這場技術下沉也並非是簡單的“輸血”,而是通過市場化機制與生態共建,激活區域出行企業的內生動力。這一模式如何打破行業桎梏?又帶來了哪些深層影響?

結構性破局:解決供需動態失衡難題

在重慶,每天都會有大量的打車需求,但“山城”重慶地形複雜,傳統、單一的巡遊/揚招出租車的方式,總伴隨着空耗的能源和浪費的時間。客源問題,曾經是巡網融合平臺“重慶出租”負責人王國慶尤爲頭痛的問題:“在每天的高峰期過後,也就是平峰和低峰時期,路上揚招的人就會越來越少。再加上現在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的普及,到了低峰時期,我們的巡遊出租車大多時間就在路上空轉,空轉就會造成成本的增長,比如燃料消耗等。”

這個問題直擊傳統巡遊車行業頑固的痛點,即定價機制與動態出行需求間的矛盾。業內調研指出,這個問題可追溯至行業市場化改革初期的監管框架設計,曾經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的巡遊車實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價格調整需經成本監審、聽證會等行政程序,單次調價週期也普遍較長。

然而從需求側,城市出行市場存在着顯著的潮汐特徵。北京市交通運行監測調度中心2022年的一份數據顯示,早晚高峰時段巡遊車的接單量佔全天總量的47.6%,而平峰時段車輛空駛率可達38.3%。這種供需失衡在極端天氣、重大活動等特殊場景下更加突出,據《上海市綜合交通運行年報》,暴雨期間巡遊車應答率較平日下降約55%。

隨着移動出行平臺的技術迭代中,這組矛盾愈發凸顯:相比之下,高德“好的出租”的AI動態調價模型能夠爲出租汽車企業提供靈活調價的能力。基於供需匹配的原則,出租汽車企業能夠圍繞場站、商圈等空間維度和高平峰期、節假日等時間維度,對網絡預約訂單靈活調節價格,從而提升駕駛員的整體訂單量和收入。這種實時響應能力揭示出價格槓桿對資源配置的關鍵作用,那麼接入了相應技術和流量的出租車會有什麼收穫?

高德的數據顯示,出租汽車企業使用AI動態調價模型對網絡預約訂單進行靈活調價後,司機的整體單量提升20%,高峰期出租車叫車成功率提升18%,司機平均每筆訂單多賺11%,平峰期司機接到的高價值訂單增加了13%。

較早便有意識地藉助互聯網平臺技術下沉來激發企業活力的重慶出租提供了印證:自從接入了高德,王國慶表示,重慶出租平臺實現了乘客與司機的精準匹配,尤其在平峰/低峰時段顯著提升了車輛載客率,從而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經初步測算,該平臺使整體運輸成本降低了約15%。從具體收入來看,他進一步補充道:“重慶出租每天可以爲駕駛員增加3單左右的訂單量,按照20多元一單估算,每天至少增加了六七十塊錢的收益。”

技術模塊標準化輸出:服務能力斷層有解

服務能力斷層是制約區域出行企業的另一頑疾,本質是區域市場供給體系與用戶需求升級之間的失衡。《2023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非一線城市出行市場,傳統區域出行企業市場份額已從2018年的65%降至2022年的47%,其服務能力與市場需求間的差距持續擴大。

技術迭代滯後是首要成因。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23年中國智慧出行白皮書》,區域出行企業數字化系統覆蓋率僅38%,其中具備智能調度能力的企業不足10%。多數企業仍依賴人工排班,導致高峰時段運力缺口達25%-30%,平峰期空駛率卻高達40%。相比之下,已有頭部企業通過AI算法將資源利用率大大提升,形成了顯著的效率差。

這與吉林出租負責人孫娜的經驗相契合,她發現,依靠人工調度較多的傳統出租車公司在高峰時段難以快速、準確處理每一個訂單,容易出現調度失誤,這會影響乘客乘坐的正面體驗。

開始數字化躍遷,成了具有前瞻眼光的選擇。2020年,吉林出租這家吉林省唯一一家只服務於出租車的網約化平臺,接入了高德“好的出租”巡網融合解決方案,開啓了雙方戰略合作。據瞭解,在1.0時代,好的出租幫助巡遊出租汽車完成了數字化基礎能力建設;在2.0時代,好的出租聚焦服務能力,在運營效率、服務質量、就業者服務、普惠能力等四個方面,助力行業實現服務能力升級。

據孫娜介紹,這條思路之下,傳統出租車也有了類似網約車的服務評價系統,乘客可在行程結束後對司機服務進行打分和評價。公司也能通過網約化運營實時監控司機服務質量並給出針對性指導和培訓,促使司機自覺提升服務質量,形成標準化服務流程,從而獲取更多訂單。

在與高德的持續合作中,王國慶也不斷感知到重慶出租在服務能力維度的成長——“滿意度提升了”。王國慶解釋道:“從近些年的投訴量能看的出來,五年前重慶出租剛上線的時候,我們每天可能會收到三四十起乘客投訴,但是現在我們每天可能就收到兩三起、最多三四起投訴。”

區域合作伙伴在成長,高德“好的出租”的技術底座也在持續進化。據悉,以AI驅動,高德推出了行程保鏢、車費保鏢、安全保鏢“三大保鏢”,行程保鏢動態優化接駕路徑,車費保鏢智能識別不合理車費,安全保鏢實時識別偏航、異常停留等風險,分別在接駕、車費、安全環節爲乘客提供實時保障。隨着好的出租3.0的推出,“三大保鏢”也已全面向巡遊出租汽車行業開放,以提升乘客乘車的保障和體驗。這種技術模塊的標準化輸出,爲區域企業建立了可複製的數字化服務基準,顯著降低了技術研發成本。

生態共建:價值共享助力巡網融合可持續發展

2024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這之後,出行服務領域會不會出現什麼結構性的變革?區域型的中小出行企業是否會面臨“不進則退”的生存線?

在深圳大學教授、深圳大學中國交通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韓彪看來,若能對聚合模式給予更多支持,中小平臺將獲得更優發展空間,並有望培育出區域性品牌。反之,若聚合模式發展受阻,網約車市場或將加速整合爲單一全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導致區域性市場被擠壓。在此格局下,各地出行企業不僅面臨狹小的生存空間,更難以在區域市場建立差異化品牌優勢。

進一步在高德的聚合模式下,其“數字立交橋”架構既保留首汽約車、曹操出行等全國性平臺,又兼容大連的士、豫出行等區域品牌,讓中小企業平等參與全國市場,形成了差異化運力網絡,更深層的變革也在生態層面發生了。

以大連的士巡網融合平臺爲例,在2023年與高德合作後,大連的士的網約訂單試行按線上計價,通過對運價方式的改變,部分解決了出租車運價僵化問題,提升了出租車與新業態的競爭力。經統計,目前大連的士上線司機月均增加收入800餘元;由於促進了服務質量提升,乘客投訴率明顯降低;依託大連的士獨立司機端APP,巡遊車的調度能力也得以增強,有效保障了場站、重要會議、大型演唱會、體育項目的用車。

這種生態重構或能產生三重效應:地方政府獲得數字化治理工具,區域中小出行企業共享巨大月活流量池,司機多平臺接單使收入更加穩定。

當烏魯木齊的出租車司機用上杭州同款的AI調度系統,當河南焦作的老年人通過電話叫車享受網約服務,技術下沉的價值已超越商業範疇。它正在改寫中國城鄉出行的“底層代碼”——讓技術不再是少數城市的特權,而是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共同底座。

通過市場化機制、區域性適配與生態化協作,高德打車不僅助力傳統出租車行業煥新,更探索出了一條互聯網平臺與地方經濟深度融合的路徑。這條路徑的核心,是將技術轉化爲普惠工具,讓每一座城市、每一位從業者、每一名乘客都能共享數字時代的紅利。(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