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突破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類腦智能加速落地應用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馮思婕
近日,浙江大學腦機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發佈新一代神經擬態類腦計算機Darwin Monkey(以下統稱“悟空”)。據瞭解,整臺“悟空”由15臺刀片式神經擬態類腦服務器組成,整體神經元數量已接近獼猴的大腦規模,這標誌着我國在神經擬態類腦計算機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郭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悟空’的發佈將推動類腦計算從實驗室邁向工程化實踐。從長期來看,‘悟空’的成功還可輻射至智能機器人等關聯賽道,通過技術外溢效應縮短全鏈條研發週期,從而推動我國類腦智能產業從腦機接口單點突破向體系化發展演進。”
類腦智能是“腦啓發”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從創新鏈角度來看,該領域包括類腦計算、類腦計算機系統、類腦智能機器人等有機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着各方攜手並進,我國類腦智能產業的基礎架構建設穩步推進。軟硬件方面,我國類腦領域的各類算法模型正逐漸由實驗室走向市場。舉例來看,寧波時識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類腦智能底層技術研發,聚焦邊緣計算應用場景,現已形成了涵蓋類腦感知、類腦感算、類腦計算等領域在內的完整產品矩陣。
從產品側來看,以腦機接口爲代表的人機交互產品日益豐富。以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強腦科技”)爲例,作爲國內首家腦機接口領域“獨角獸”,強腦科技長期專注於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領域,現已研發出“智能仿生手”“智能仿生腿”“仿生靈巧手”“腦機智能安睡儀”“正念舒壓系統”等多款腦機接口智能產品,併成功實現量產。
郭濤表示,“工具鏈+標杆產品”的組合拳,既縮短了技術驗證週期,又培育了早期市場用戶習慣。這也讓後進入企業無需重複“造輪子”即可參與創新,將推動產業鏈從“科研驅動”轉向“需求牽引”,爲規模化商用奠定生態基礎。
隨着產業基礎架構的逐步完善,我國類腦智能產業的應用場景也開始加速拓展。其中,腦機接口領域屬於商業化進程較快的細分賽道。
具體來看,類腦智能有望在醫療健康領域先行商業化落地。民營醫療龍頭創新醫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新醫療”)參股的杭州博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就涉足類腦智能領域,創新醫療相關負責人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博靈腦機B端產品已正式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等醫院開展多中心臨牀試驗;C端產品已進入批量生產階段,預計2025年陸續上市銷售。
與此同時,智慧教育也將成爲類腦智能的重要應用場景。今年6月份,熵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公司面向青少年推出基於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腦電產品。該產品依託頭皮電極與柔性傳感器實時採集腦電信號,並利用BioCV TinyML算法模型深度提取專注度等核心特徵,有助於針對性培養青少年的專注力。
廣州壹通數字技術公司首席公關官羅富國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接下來,類腦智能的應用端有“三高”趨勢,即高頻交互,如XR頭顯、車載艙內交互;高精度控制,如工業機器人、礦山機械;高溢價醫療,如情緒障礙干預、阿爾茨海默早篩等領域。
“隨着商業化進程的加快,類腦智能產業發展將呈現出‘政策引導+資本助推+技術迭代’的三輪驅動特徵。”郭濤認爲,各方將通過分層協作共同助力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