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塞車肇因病房缺牀 專家:欠疫情債住院需求連3年增
臺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受疫情影響「2025年正是住院需求高峰。」本報資料照片
急診壅塞問題難解,衛福部今天下午將第四度舉行會議研擬對策。此前,衛福部將問題指向流感病毒、分級醫療等問題,並要求醫院調整病牀分配。不過,公衛專家點出,除就醫療供給面思考,政府也應考慮民衆需求,新冠疫情醫療量能緊縮,欠下疫情債,疫後癌症、慢性病、長新冠住院需求增,預計病牀爆滿情況會持續至2026年。
急診醫學會近期向衛福部發出求救訊息,急診壅塞已達前所未有嚴峻。臺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醫界、政府提出短、長期應變措施,包括急診合理病牀分配,落實分級醫療等方式,此類措施屬從醫院供給端思考,若從民衆需求思考,新冠疫情延後癌症、慢性病確診時間,從國內疫情趨緩時間發展研判,2024年至2026年住院需求將持續增加,「2025年正是住院需求高峰。」
陳秀熙表示,臺灣醫療資源投入不足,全民健保制度設計,又以開辦初期的人口世代,現在已經高齡75歲的族羣爲目標,在此世代之後出生,目前佔全人口比率極高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癌症及慢性病患增加二、三倍以上,住院需求之高前所未有,國內醫療資源及人類配置,卻未依照罹病人口成長,建議政府重新進行需求評估,否則住院病牀不足問題,將持續影響民衆健康。
後疫情時代,各國均面臨免疫負債問題。陳秀熙表示,疫情期間民衆佩戴口罩、勤洗手,謹慎防疫,較少自然感染病毒,導致社區保護力低,疫後呼吸道疾病感染病例增加,加上長新冠後遺症導致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等,加劇國內住院資源壓力,此類疫後流行病學現況,也是急診壅塞成因,全臺醫療資源調配面臨極大挑戰。
陳秀熙說,急診壅塞已讓醫護疲於奔命,除盤點急診資源,調配門急診住院病牀比率,及改善健保支付制度,設法解決護理人力荒之外,建議效法國際作法,設置「急診緩衝區」,利用旅館、閒置場館等處所,作爲「替代急診中心」收容病人,同時強化在宅住院計劃,除可避免病人全往醫院急診室跑,也有助減少急診病人候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