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內外科爆出走潮 醫院高層:要讓醫師看得見未來
急診醫學會分析,今年恐破上破百名急診醫師要留開,其中以轉去診所爲主,佔近半數;另其中以30至39歲爲大宗。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醫院醫師責任重,薪資不如基層診所,導致醫院各科別醫師均往診所流動,急診醫師爆年底將累計破百人離職。醫學中心高層表示,必須改變制度才能留人,醫師人力流失不該只以加薪作爲對策,應從健保給付等制度面着手改變。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醫師離職是長久累積結果,應讓醫師看得見職涯未來,纔有於助留才。
急診醫師離職人數逐漸攀升,而先前爆發嘉義長庚神經外科缺醫師,其餘包含消化內科醫師都漸漸地離開大醫院。臺大醫院院長、消化系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吳明賢表示,不只消化系出現醫師流動趨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等也有類似現象,大部分醫師都在往基層流動,「基層固然重要,但事涉醫療體系資源分配,必須好好思考」,依現況,基層工作輕鬆,賺得錢又多,在醫院不僅工作負擔重,收治病人病況相對困難、複雜度高,且還要值班,「除非改變給付制度,否則還是會往基層跑。」
爲解決缺人現況,各家醫學中心設法爲年輕醫師加薪,臺大醫院預計爲內外婦兒急診及神經內科住院醫師,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加薪,PGY第1年每月加薪2千元,第1年住院醫師及PGY第2年,每月加薪2萬元,第2至6年住院醫師加薪2.2萬元。其他科別,第1年住院醫師每月加薪1萬元,第2至6年住院醫師加薪2.2萬元。
洪子仁認爲,醫師人力流失問題不應僅以加薪作爲對策,在醫師植牙方面,建議打破傳統「升主治醫師後就開業」單一路徑,應推動臨牀、管理、科技「三位一體」職涯發展模式,藉跨域合作,讓醫師參與數位轉型、智慧健康、國際醫療等領域,開拓多元職涯方向,讓醫師即使不離開臨牀現場,也看得到職業前景。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以急診醫師離職情況爲例,每年離職60、70人爲常態分佈,但確實有年輕醫師離開職場,衛福部密切關注趨勢,面對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勞動人力銳減,不會再有更多人,「無法以人口紅利時代思維,解決現在問題」,未來醫療機構品質改善指標,除病人治療安全及品質,也應重視對自家員工待遇及身心健康提升。
爲讓更多急診才留下,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說,會持續規畫人才迴流方式,例如讓醫師在診所、醫院兩地兼職彈性安排上班時間,或是安排斜槓多元發展,例如推廣災難醫學、超音波教學、院前緊急醫療、高齡醫學、空中醫療等,減緩在單一高壓崗位的疲乏感。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