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領略德國形形色色的博物館

新華社柏林5月19日電 記者手記|領略德國形形色色的博物館

新華社記者黃燕

有着百年曆史的德國博物館協會日前在官網發出邀約,鼓勵人們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暢遊7100多家博物館,感受豐富多樣的文化世界。

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全德有數百家博物館免費開放。如果趕上工作日,很多博物館會在國際博物館日之後的第一個星期天免費開放。此外,首都柏林一些博物館會在每月第一個星期日免費開放,其他聯邦州也有各自的博物館免費開放日。

柏林有170多家博物館,數量在德國各城市中居首位。這裡還有亮眼的文化名片——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博物館島。五座重量級博物館依次坐落於此,在穿城而過的施普雷河映襯下,堪稱現代藝術與博物館建築羣的典範。

島上的佩加蒙博物館是德國最著名、訪客最多的博物館之一。記者第一次參觀這家博物館時,被展廳門口擺放的一件印有紅釉二龍戲珠圖案的大瓷盤吸引,文物說明稱這是清朝光緒年間景德鎮的出品。繞到展櫃側後方,底部款識卻赫然寫着“大清乾隆年制”。記者跟一名工作人員提及此事,她很驚訝,立即寫下一名博物館研究員的電子郵箱,請記者給他寫信指出錯誤,並一再表示感謝。

德國第二大城市漢堡有家博物館,名叫“黑暗中的對話”。這裡沒有絲毫光亮,裡面看不見任何東西,只能依靠一名後天致盲的參觀嚮導。當週圍的一切變得不可見,盲人和參觀者似乎變得一樣,卻又很不一樣:嚮導如同牧羊人一樣,招呼引導着參觀者,不時講講笑話,顯得輕鬆自在,參觀者則手忙腳亂。參觀結束時,大家紛紛擁抱嚮導以示感謝。這是一家特別的博物館,你參觀了,卻什麼都沒看見,內心受到的衝擊難以言表。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政府不斷要求歐洲國家增加軍費開支。記者不禁想到位於柏林的盟軍博物館。這家博物館以美、英、法三國在柏林的駐軍史爲主題,記錄1945年至1994年西方盟軍在西柏林的軍事、政治、文化和社會影響。一衆展品中,一塊四角拴着線繩的白色手帕看起來平淡無奇,卻單獨陳列於一座一人多高的玻璃展櫃中。原來,這是二戰後執行“柏林空運”計劃的美軍飛行員自制的手帕降落傘,用來向德國兒童空投糖果。此後,空投糖果的故事被不斷講述。如今,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某些政客對美國的好感之深,恐怕跟這類廣泛傳播的故事不無關聯。

一次,記者在柏林市區偶遇一家名爲“噁心食物”的博物館。對,名字就是這麼直白!記者出於好奇參觀之後,卻生髮出一番別樣的感悟:對某些食物的噁心或厭惡感往往與個人的文化烙印密切相關。用不同的文化、歷史或地域視角來審視自己或他人的食物,就不難理解美味與噁心並非總是完全對立。正如這家博物館援引18世紀德國醫生兼哲學家馬庫斯·赫茨的那句話所言:厭惡會扼殺一切美的想法。

德國人有熱愛閱讀的美譽。而今,隨着移動互聯網普及,以往隨處可見的看書人少了,但遍佈全德的博物館如同一部部設計獨特、主題各異的立體圖書,繼續靜候參觀者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