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越閃崩行業淘汰賽加劇,新能源汽車品牌如何體面收場?
表面風光的新能源造車企業,在2024年底被撕下了遮羞布。近日,極越汽車在線直播原地解散、70億無跡可尋的消息,持續發酵,引發了行業高度關注。
據瞭解,該消息不僅引發了極越車主的“恐慌”,也讓極越公司的員工,如同遭遇了晴天霹靂。
隨後,百度、吉利也就極越汽車發佈聯合聲明稱,將積極協助集度管理層妥善處理相關事宜第一時間解決員工社保繳納、離職員工補償問題。同時維護用戶車輛正常使用、售後和維修保養。這也意味着,極越瀕臨破產的消息,基本坐實。
圖源:界面新聞微博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面臨資金壓力的車企,不只是極越。例如,近日迪思公關起訴哪吒汽車討債5355萬元的消息同樣不脛而走。
二者對簿公堂,也將哪吒汽車缺錢的壓力,暴露在大庭廣衆之下。而在此之前,威馬、愛馳、天際、拜騰等品牌的相繼暴雷,也似乎集體預示着,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進入了淘汰賽階段。
那麼,昔日還被視爲香餑餑的賽道,爲何如今卻令人談之色變?
閃崩的極越,給了行業“一記耳光”
對於極越這個品牌,有些消費者可能有些陌生,實際上,這個品牌背靠兩棵大樹,來頭不小。
據瞭解,2021年1月,百度宣佈造車,並與吉利合作,以55%和45%的股權比例出資成立了集度,並找來夏一平擔任集度CEO。
加入集度之前,夏一平背景光鮮。其先後擔任菲亞特克萊斯勒亞太區智能車聯事業部負責人以及摩拜CTO(首席技術官)。
只是,到了2023年,集度造車並不順利。其ROBO-01車型甚至因爲資質問題無法實現量產。
於是,百度、吉利以及集度三方成立了杭州極與越並推出極越品牌,試圖破局。
而在新的合資公司中,百度佔股35%,吉利佔股65%,百度與吉利分別負責智能化解決方案、車輛生產、代工,而集度負責智能化的整合和車輛設計,夏一平繼續擔任極越CEO。
只是,目前極越在售的兩款車型極越01和極越07,市場反響平平,其2024年以來的新車交付量,甚至不及小鵬11月交付量的一半。由此也導致了,極越的發展陷入困境。
據媒體報道,極越汽車公關負責人徐繼業在朋友圈中表示,公司近期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主要原因是沒錢了,需要找錢生存下去。
最直接的表現是,網傳的一封郵件截圖顯示,疑似集度汽車(極越)車聯網欠費單曝光:超205萬元。相關供應商甚至明確表示,如果極越汽車在12月20日之前給不出來,將欠費停機。
圖源:互聯網
與此同時,極越上海總部被“圍攻”,數十家供應商接龍“討債”的消息,也在互聯網上快速蔓延。
據知情人士爆料,除了產品賣不動外,極越閃崩的根本原因,是因百度撤資以及吉利支持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據百度內部人士透露,此前的2024年10月,百度曾派財務團隊進入#極越#盡調,爲後續30億投資做準備:“結果發現極越一灘爛賬,有高達70億財務窟窿,決定不再繼續投入。”
圖源:快蘭斯24小時財經直播
只是,即使極越閃崩後,百度與吉利官方將會兜底的態度十分明確,但是恐怕難解極越之困。而極越深陷破產危機,也無異於給曾經光鮮亮麗的新能源汽車賽道,一記響亮的耳光。
行業洗牌開始,新能源汽車賽道不香了?
實際上,中國新能源車企早就進入了洗牌期,大量車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轟然倒下。
此前,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就公開表示,相比於2018年巔峰時期的487家電動車製造商,如今還在正常運營的新勢力車企,僅剩下50家左右。
更有業內人士預言,未來的中國汽車市場中,主要的車企也就5家左右,其他的要麼倒閉,要麼被更有實力的車企收購。
更具體的數據,通過乘聯會近年發佈的銷量統計列表彙總就能窺探一二。
2022年底,乘聯會發布的統計列表中,乘用車企的數量是82家,而到了2023年9月份,乘用車企的數量已經變成了64家。
這也意味着,9個月的時間,中國境內的乘用車企數量減少了18家。而在SUV細分領域,2022年末,中國車市一共有328款車型錄得銷量,2023年9月份,這個數據又變成了292款。
實際上,近五年來僅中國市場消失的汽車品牌都已經超過了40家,這40家中甚至不乏三菱、鈴木這樣的國際大廠。因此,甚至有專家預計,未來5年內,80%的新勢力品牌將退出市場。
由此可見,極越的倒下,或許只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現狀的冰山一角。
而此前哪吒被追債、威馬、愛馳、天際、拜騰等相繼爆雷的事件,同樣令人觸目驚心。
例如,近日,據媒體報道,福石控股近日發佈的公告稱,其子公司北京迪思公關顧問有限公司因與哪吒汽車母公司合衆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服務合同糾紛,向浙江省桐鄉市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據瞭解,具體訴訟內容是,迪思公關給合衆新能源做了三年的汽車銷售推廣的公關服務,並且已經驗收,但目前仍未收到合衆方面支付合同款項,未付款總金額達到5355萬元。
圖源:IT之家
而在此前的10-11月,哪吒汽車就開始陷入裁員、降薪、關廠等負面消息漩渦,外界對哪吒汽車的質疑也不絕於耳。
圖源:財聯社
要知道,如今的“車圈頂流”周鴻禕及其創辦的360集團與哪吒汽車關係密切。
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5月,周鴻禕首次對外確認了360集團與哪吒汽車的合作意向。同年10月,360集團公告披露,已向哪吒汽車投資29億元人民幣。
只是,即使是流量與資本加持,哪吒汽車也因爲產品力、品牌力不足而遭網友詬病。
而此前周鴻禕到哪吒汽車的造車現場的各種“批評指導”在互聯網大肆傳播時,卻被哪吒汽車CEO張勇調侃爲懟天懟地懟空氣,張勇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日,哪吒汽車又傳來張勇卸任CEO的消息。哪吒騎車關鍵時刻換帥,會給其帶來什麼樣的不確定性,也尚未可知。
據分析,新能源車企紛紛開始出現債務危機,甚至出現資金鍊斷裂,一方面與車企自身科技實力不足,在汽車產品智能化時代來臨時,汽車產品卻沒有競爭力有關。
另一方面,行業競爭激烈,讓行業逐漸出現了馬太效應,強者恆強的行業規則之下,優勝劣汰現象,同樣在這個行業輪番上演。
首先,從新能源造車技術來看,雖然相比需要發動機等核心技術支撐的燃油車來說,新能源汽車的造車門檻似乎更低。但是同樣需要決定汽車性能、續航能力的電機、電池、電控等核心技術加持。
因此,也有很多車企在技術攻關時因爲資金短缺、產品競爭力不足以及銷量承壓等,導致發展受阻,最終倒在了半路上。
例如,早在2023年10月,一則關於威馬汽車“破產”的告知函,宣告了威馬汽車的落幕。
要知道,威馬汽車曾經被視爲“新勢力四小龍”之一,甚至與如今全部上市的蔚來、小鵬、理想齊名。
據媒體報道,在“破產”告知函中,威馬汽車將其破產的原因歸結爲“因受疫情影響,資本市場不景氣、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及獲取經營發展資金受挫等客觀原因影響,威馬陷入了經營困境。”
與此同時,威馬汽車稱,鑑於公司仍具有商業價值和挽救價值,治理結構尚完備,具有基本自主談判能力,部分債權人也有重整意願,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於2023年10月7日,受理了威馬汽車的預重整申請。至此,曾經的“一代英豪”放下最後的倔強,並落得破產重整的“下場”,不得不令人唏噓。
其次,從行業競爭的角度來看。近年以來,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逐漸向高端市場看齊,還是因爲AI等智能化技術的加持,汽車也變得越來越智能。
因此,很多車企也不得不陷入行業“內卷”,甚至躺不平、卷不動的困境之中。
例如,2024年8月中,據紅星資本局等媒體報道,“極越公關負責人徐繼業炮轟小米虧錢賣車”的消息引發市場關注。
據網友截圖顯示,有網傳截圖顯示,疑似極越汽車公關負責人徐繼業在其朋友圈發文稱,“小米汽車每臺虧6萬,虧那麼多你還賣那麼多幹嘛?放在以前叫傾銷。”
值得注意的是,極越高管炮轟小米汽車,並非空穴來風。公開數據顯示,小米上半年雖然營收增長顯著,但智能汽車等創新業務卻虧損18億,因此被指賣一輛車虧損6萬元。
通過品牌力遠高於其他車企的小米,寧願虧損也要搶佔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不難看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可謂進入了白熱化狀態。同時也預示着,這個賽道,恐怕也不是誰都能玩得轉的。
再次,從汽車智能化的角度來看,近年以來以問界爲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在鴻蒙智行等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加持下,正在表現出越來越強的行業競爭力,同時也爲其他中小車企帶來了壓力。
鴻蒙智行加持的問界的市場競爭力,通過其銷量數據就可以窺見一斑。
最新數據顯示,問界新M7 2024年累計交付量已成功突破18萬輛大關,並連續11個月穩居新勢力車型年度銷冠寶座,問界M9上市11個月累計大定超18萬輛,連續蟬聯50萬元級及以上中國市場豪華車型銷冠。這種現象級的品牌與產品,可謂刷新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新紀錄。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在新能源車企百花齊放之時,新能源汽車品牌之間的競爭“廝殺”已經開始,而這場戰役,甚至可以用殘酷與血腥來形容。
而在此之前,恆大因爲造車拖累其地產大盤、樂視因爲造車而負債累累等慘烈場面仍歷歷在目,也在反覆提醒行業創業者,新能源汽車造車賽道雖然看似遍地黃金,但是想要掘金,同樣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只是,有多少企業能夠承受危機並存這把雙刃劍?而在幾家歡喜幾家愁的行業格局下,一些仍在苦苦支撐的車企,會選擇急流勇退、體面收場,還是繼續與其他實力玩家血拼,走上類似極越這樣的不歸路?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