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三全育人”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探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中多次強調要“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特別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指出:“要堅持思政課建設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爲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瞭前進方向。

中學教育關係“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隨着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浪潮”對廣大中學生的思想觀念與行爲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三全育人”和網絡思政教育的目的都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關係。一方面,“三全育人”是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原則,爲其提供理論框架與目標指引,解決了網絡思政教育的育人主體、育人方法等重要問題。另一方面,網絡思政教育是“三全育人”理念在數字化時代的重要載體和實踐路徑。網絡思政教育利用互聯網技術平臺,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能夠更好地實現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在“三全育人”理念與“數字化浪潮”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開展中學網絡思政教育已成爲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課題。

目前,中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已經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和突破。一方面,與傳統思政教育相比,其教育渠道、形式更加多樣化。網絡思政教育突破了傳統課堂的侷限,通過網站、社交媒體、手機應用、小程序等多種渠道,以短視頻、動畫、VR/AR、直播等形式呈現內容,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互聯網提供了海量信息資源和即時性傳播優勢,學生可通過網絡平臺獲取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知識,拓寬了思政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但網絡思政教育在具體實踐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全員參與思政教育的理念尚未形成。雖然學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但是家庭與社會也不應缺席。目前,學校—家庭—社會的聯動不夠充分,家校社三方在中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開展、監管、互動、資源共享等方面有待加強。其次,全程育人的鏈條銜接不夠緊密。全程育人是從時間維度提出的育人要求。思政教育不應侷限於學生髮展的某一特定階段,而是貫穿整個成長過程。從縱向上看,中學生網絡思政教育處於承上啓下的關鍵階段,既要在小學啓蒙教育的基礎上深化,又要爲大學踐行價值觀的實踐活動築牢理論根基。目前,小學、中學、大學三個階段的課程架構、知識側重、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全學段銜接有待加強。最後,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尚不完整。思政教育不僅存在於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網絡課程中,還存在於中學生學習、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從橫向上看,課堂教育教學、校園文化浸潤、社會實踐育人、網絡空間拓展、家校社協同聯動等環節缺一不可。目前,網絡空間拓展等部分環節比較薄弱,各科目與思政教育之間的協同效應發揮得也不夠充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爲將“三全育人”理念貫穿中學生思政教育始終,讓數字技術爲思政教育賦能,可從強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增加網絡思政教育內容多樣性、建立家校社聯動教育機制、創新網絡思政教育的方法等方面進一步探索。

一、強化學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

網絡思政教育的成效與學校教育工作者密切相關。因此,必須打造一支穩定且高素質的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隊伍。同時,應進一步完善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隊伍的選拔、培養與管理機制,強化網絡思政教育意識,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通過實行全員參與、互聯互動的系統管理模式與運行方式,從體制、機制和思想層面全面強化網絡思政教育工作。

二、增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多樣性

爲增強網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應充分結合中學生的興趣與需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網絡熱點、流行文化以及學生關注的話題有機融合,使教育內容更加生動、有趣且貼近學生生活,從而提升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着手:一是豐富教育話語體系。積極創新表達方式,製作與網絡流行語相關的正能量短視頻,以學生熟悉且喜愛的語言風格和呈現方式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拉近教育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具親和力和時代感。二是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在內容創作過程中,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領,確保傳播內容積極向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注重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通過生動有趣的形式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讓教育內容既有深度又有溫度。三是滿足個性化需求。藉助大數據技術,精準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爲和興趣偏好,爲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內容推薦。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推送適合的學習資源,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進一步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所收穫、有所成長。四是做好全學段思政教育內容的銜接過渡。根據中學生的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階梯化教育目標,同時構建“主題貫通、螺旋上升”的內容體系。

三、建立家校社聯動教育機制

建立網絡思政教育的家校社聯動教育機制,需精準定位三方各自的角色與責任。首先,學校是網絡思政教育的主導者與協調者,負責統籌規劃網絡思政教育內容,搭建家校社溝通平臺,提供技術支持和教師培訓。其次,家庭是網絡思政教育的參與者與延伸者,配合學校落實教育目標,監督學生網絡行爲,營造家庭德育氛圍。最後,社會是網絡思政教育的支持者與拓展者,負責提供教育資源、實踐平臺和技術支持,協助學校開展網絡思政活動。家校社聯動機制的核心在於目標共融、平臺共建、資源共享、責任共擔。通過技術賦能實現數據互通,通過制度設計保障長效運行,最終形成“家庭夯基礎、學校抓主線、社會拓外延”的網絡思政教育生態。

四、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爲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應立足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經驗,結合網絡環境特點不斷創新方式方法,開闢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教育新渠道。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立足傳統,推陳出新。充分運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方法,結合網絡環境的特點進行創新,打造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的教育內容。通過生動鮮活的案例、貼近學生生活的表達方式,讓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氣、更富感染力。二是創新教育形式,增強互動性。將培養學生政治意識、責任意識與塑造人文精神有機結合,利用新型互動平臺(如學生參與率較高的社交媒體、在線社區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話題討論、互動問答、創意短視頻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輿論環境,唱響網絡主旋律。三是構建協同育人體系。在守好課程育人“責任田”的基礎上,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頻共振,形成協同育人效應。通過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深度融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主動推進網絡思政教育的創新與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新時代教育工作的關鍵領域,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時代使命。深入研究其有效實施途徑與運行機制,探索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教育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數字化時代履行職責、實現育人的根本要求。(作者:北京教育學院附屬中學牛玉紅)

作者:牛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