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性差、睡不好別都怪腦 研究:心臟也是幫兇
研究發現,記性差、睡不好不全然是腦出問題,也有可能是心臟傳給大腦的訊號出錯。(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有些人覺得記性變差、心跳忽快忽慢、睡不好,就醫卻找不出原因。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人的腦和心之間,有條「腦─心軸」通路,大腦會指揮心臟跳動節奏,心臟的感覺也會回傳給大腦,如果這條線路通暢,身體節奏、情緒、記憶力都會更穩定,而運動就是讓腦─心軸通暢的方式。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其臉書粉專PO文表示,2025年7月發表在《Physiological Reports》一篇研究指出,腦和心之間有條隱形的高速公路,叫做腦─心軸(brain–heart axis),它像一條神經對話線路,大腦會指揮心臟該快還是慢,心臟的感覺也會回傳給大腦。
張家銘指出,當我們久坐、壓力大、缺乏運動,腦─心軸就容易打結,腦開始亂放電,心也跳得不穩,這不只會讓我們疲憊、焦躁,長期下來,還可能引發心律不整、中風,甚至讓腦部提早退化。
張家銘指出,腦─心軸有個關鍵的分子,叫做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它像是給腦細胞肥料,讓神經傳導更順、腦袋更靈活。而運動就是最自然與有效的BDNF產生器。還有一種叫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能幫助腦部血管健康、心臟血流更順,只要規律運動,這些分子就會大量分泌。
張家銘指出,如果時間真的很少,沒有太多時間運動,可以試試快慢交替的方式,也就是現在很夯的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研究發現,高強度間歇訓練能快速提升BDNF與VEGF,幫助大腦修復、增強心臟彈性,不只是瘦身,更是從大腦到心臟的全方位強化。
張家銘更具體舉例以下2種高強度間歇訓練。1.快走1分鐘、慢走2分鐘,這樣反覆做10到15分鐘。2.騎Ubike時,用力踩一段,再放慢踩一段。
張家銘表示,對時間較寬裕的長輩來說,運動不只是爲了預防跌倒,更是一種照顧大腦、守護記憶的方式。像是規律的快走、跳舞、打太極,甚至只是每天多走幾步,都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幫助神經細胞獲得更多氧氣和營養,可以延緩記憶力退化,對預防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