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七月!臺南七孃媽彩紙展 探索孩童守護與家庭祈福

▲臺南市立博物館展出七孃媽亭彩紙〈獻壽進祿〉,呈現古人對家庭與子女的祈福與守護。(記者林東良翻攝,下同)

記者林東良/臺南報導

農曆七月常被視爲「鬼月」,或是浪漫的七夕節,但在臺南傳統信仰裡,這個月份也承載守護孩童、祈求平安的溫情意義——七孃媽信仰,臺南市立博物館典藏的七孃媽亭彩紙,包括〈獻壽進祿〉,完整呈現古人對家庭幸福與子女順遂的深切祝福,也讓現代人重新理解七月的多元文化面貌。

市長黃偉哲指出,現代人習慣將七夕當作情人節,但從南市博館的文物可見,古人更重視家庭與孩子的安康。過去孩子滿十六歲會舉行「鑽七孃媽亭」儀式,俗稱「出鳥母宮」或「出婆媽」,象徵成年與感恩,傳達父母對孩子的溫柔守護,期盼他們勇敢邁向人生新階段。

文化局長黃雅玲說,館藏七孃媽彩紙工藝細膩,不僅具藝術美感,更承載府城人民對家庭與子女的深厚情感。她表示,這份文化底蘊與當代少子化與育兒議題相呼應,古人透過祈禱與儀式給予孩子精神庇護,現代父母雖方式不同,但守護之心一脈相承。

博物館館長何秋蓮分享,七孃媽故事中,七星娘娘默默照料織女的孩子,展現親情的溫柔。如今七孃媽亭常以多層樓閣建構祭祀,或以彩紙取代,雖簡樸卻同樣寄託子女平安祈願。館方誠摯邀請民衆在吉祥七月走進博物館,透過彩紙文物感受常民文化的溫度,重新發現七夕不只是愛情節日,更是關於家庭、成長與守護的美麗故事。更多資訊請關注「南博ONE-臺南市立博物館」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