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大戲院:在傳統與潮流間奏響青春之歌

觀衆在吉祥大戲院“北京禮物”戲曲主題文創店集章

琺琅掐絲工藝勾勒的《同光十三絕》壁畫前,結伴同行的年輕女孩們紛紛拍照打卡。

背景裡,譚鑫培、梅巧玲等京劇大師的劇照用3D技術的景泰藍工藝勾勒得栩栩如生,壁畫上方“吉祥大戲院”的牌匾標明瞭這座百年戲院的歷史沉澱。

北京吉祥戲院,這座曾見證梅蘭芳、馬連良登臺的近120年的老戲院,如今正以“小而精、雅而美”的姿態,成爲京城年輕人追捧的“國潮打卡地”。

熱搜關鍵詞

“在這裡既能看到戲劇名家的演出,又能一覽王府井最繁華的街景。”正值暑期,吉祥大戲院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濃厚的文化氛圍,屢屢登上熱搜。

經過改制與重建,地處王府井商業街的中心地帶,這座兼具傳統與現代風格的“空中戲院”迅速成爲了京城年輕人爭相打卡的“國潮文化地標”,其獨具特色的“戲曲文創”“吉祥咖啡”“吉祥藝術課堂”等創新舉措也屢屢成爲社交媒體上大衆追捧的熱點。

國潮新地標

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巧妙融合

“在北京有一座空中大戲院,在這裡不僅能看到全國戲劇名家的演出,還能夠俯瞰到王府井最繁華的街景。”對於熱愛戲曲的網友來說,吉祥大戲院可以說是他們心目中絕佳的打卡地。

吉祥大戲院被稱爲“空中戲院”,坐落在王府井大街銀泰inn88的樓頂,在這裡不僅可以一覽王府井大街的繁華,還可以看到景山、北海等北京的著名景點。

“王府井寶藏來了!”網友亭雲Nuages在社交媒體上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在這裡,不僅可以看戲,還可以逛文創店、喝咖啡,體驗跟戲曲有關的一切。不少網友在下面跟帖,“吉祥大戲院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巧妙融合,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京劇的獨特魅力。”

這座始建於1906年的戲院,是北京著名的老字號戲院。作爲老北京內城第一家戲院,吉祥大戲院見證了京劇藝術的成長與發展,譚鑫培、梅蘭芳、馬連良等衆多京劇大師曾在此登臺獻藝。1993年因王府井改造而拆除停業。

2021年7月,經過改制與重建,吉祥大戲院以嶄新的面貌重回大衆視野。在網友馮贛勇看來,現在的吉祥大戲院完全是一個現代化的全新戲院,“正門口的《同光十三絕》畫像突出體現了京劇的精髓,一下子就讓人們知道來到了一座戲曲的殿堂”。

沉浸式體驗

感受“戲可入畫、畫能入戲”

日前,吉祥大戲院重張四週年系列演出如火如荼地進行,京劇、相聲、舞蹈等多種類型的演出接連被搬上舞臺。7月25日晚,著名舞蹈家王亞彬帶着她的舞劇《青衣》在吉祥大戲院上演。演出一如既往安排在晚上7點半。6點左右,觀衆們就陸續來到了吉祥大戲院,提前感受這座“國潮打卡地”的藝術魅力。

踏入吉祥大戲院,彷彿開啓了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在王府井霓虹燈的映襯下,有着百年曆史的吉祥大戲院被襯得古韻悠長、流光溢彩。正廳“吉祥大戲院”牌匾下,“鎮店之寶”《同光十三絕》在燈光下熠熠生輝。

演出前,觀衆可以坐在玻璃幕牆位置的戲曲主題咖啡店,享受一杯香氣撲鼻的吉祥咖啡,在萬家燈火中欣賞一番北京的夜景。

“北京禮物”戲曲主題文創店可謂來吉祥大戲院必逛的地方。“這是一個戲曲主題的文創店,每次來吉祥大戲院,我肯定要騰出一些時間來逛逛這裡。”對於戲迷李女士來說,吉祥大戲院的戲曲文創店是她的快樂源泉,“各地的文創店不少,但吉祥大戲院的文創店還真有點特別,我最喜歡這裡的吉祥蕾恩珠寶,會員付費後每年可以換着樣地戴。”吉祥大戲院聯名“璀璨梨園系列”將戲曲的盔頭造型製成耳環、項鍊等首飾,既保留了戲曲服飾的華美,又融入現代極簡設計,成爲年輕女性日常穿搭的“點睛配飾”。“所謂‘戲可入畫、畫能入戲’,在吉祥大戲院,這些竟然可以如此具象化,甚至還能帶回家,特別滿足。”李女士說。而冰箱貼、鑰匙扣、金屬書籤、湘妃竹扇子、鼠標墊等日常小物件都能在這裡找到。

改制與擔當

圍繞年輕化推出系列舉措

“老吉祥的底子很綜合,多元經營是它的特色。”吉祥大戲院董事長、藝術總監富博洋告訴北青報記者,吉祥大戲院重張後,團隊繼承了這一多元基因,並結合“小而精、雅而美”定位,開啓了全新的發展篇章。

吉祥大戲院曾計劃打造爲高端京劇演出場所,但這種定位並未持續。取而代之的是圍繞“年輕化”核心,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

吉祥大戲院的空間設計兼顧歷史感與現代科技。“我們的牆面用的是特殊高科技設計,自帶功放反送功能,是北京爲數不多的原聲劇場,不依賴麥克風,演員說話、拍手的聲音就像在錄音棚一樣清晰。”富博洋介紹說,舞臺技術更具創新性,座椅可在一小時內收入牆體,騰出600平方米空間搭建360度全景舞臺。這種頗具現代感的“演藝新空間”的嘗試,深受年輕觀衆追捧。

在演出的內容上,吉祥大戲院不侷限於戲曲演出,舞劇、相聲等各門類的演出都可以在這個舞臺上呈現。“老吉祥本來就有電影放映的傳統,我們重新引進了設備,加入新影聯院線。”富博洋說,在吉祥大戲院還可以看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時,這裡憑藉大銀幕和優質的音響效果吸引了不少年輕觀衆。“很多人覺得在挑空舞臺上看電影的體驗很獨特。”

重張第一年,團隊開設了“吉祥藝術課堂”,通過後臺探班、劇目導賞等形式,降低觀衆接觸戲曲的門檻。“我們想讓觀衆,尤其是年輕人、學生、小朋友,通過這個平臺瞭解各類藝術。”課程內容涵蓋京劇、舞蹈、現代舞、相聲等,逐步培養年輕羣體的興趣,並且得到了“北京文化藝術基金”的扶持。

本組文/本報記者田婉婷

攝影/本報記者李娜

統籌/滿羿

·北京經驗·

打造傳統劇場的年輕化範式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吉祥大戲院在年輕人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吉祥和其他一衆戲院的觀衆都不一樣。有的戲院80%是年長觀衆,吉祥的年輕人佔比已達40%,且逐年遞增。”這種變化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策略的雙重驅動。

如今,吉祥大戲院被視爲“京劇青年演員的成長搖籃”。重張四年間,年輕演員通過這裡的舞臺歷練,從“花骨朵”成長爲“小角兒”。“我們不惜成本,哪怕賣得少,也要讓青年演員演。”富博洋表示,這種“以演帶培”的模式,不僅保留了戲曲的活態傳承,更通過引入越劇、舞劇等跨劇種演出,拓寬了年輕觀衆的審美邊界。“未來,這些年輕演員可能成爲大角兒,吉祥做的就是夯實基礎的事。”

吉祥大戲院的突圍,爲傳統劇場轉型提供了“北京樣本”。吉祥大戲院的重生,不僅是一場商業運營的成功,更是一次傳統戲曲與現代生活的深度對話。通過多元場景、科技賦能和文化擔當,這家百年老字號正以更年輕、更開放的姿態,續寫着屬於這個時代的戲曲故事。

對於“吉祥模式”是否可複製,富博洋認爲,“如果有責任擔當,不計成本培養人才,我們可以分享經驗;但若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很難複製。”每個劇場的歷史、文化、地域差異大,需差異化探索,“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關鍵是找到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