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鄭麗文勝出凸顯的黨員心聲

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出爐,鄭麗文當選主席。記者胡經周/攝影

國民黨主席選舉揭曉,這次選舉有幾個訊號明確的看點,如今鄭麗文勝出後再來回看這些觀察點,殊值玩味,也考驗着新任黨主席鄭麗文是否有帶領全黨團結、突破困境的能力與政治智慧。

首先是現象面:也就是,如今的國民黨,需要的是「穩」還是「拚」?

結果顯示投「拚」勝於投「穩」。多數國民黨員顯然已不再寄望傳統「穩」的風格能奪回政權,轉而尋求一個作風剽悍的黨主席,希望能改變黨的命運。縱使投「拚」的風險巨大、福禍難料、充滿未知,但在國民黨被民進黨追殺至幾近亡黨滅種的境地下,轉而尋找一個顛覆性的力量來翻轉危局,孤注一擲投「拚」逐漸成爲主旋律。

雖然郝龍斌爲政形象敦厚、郝家深藍血統純正、對黨忠誠無私;投票意向卻明示,黨員對自馬英九以來的「溫良恭儉讓」已無耐性,在認爲「最壞也不過如此」的心理下,寧可選擇投「拚」而翻船,也不願再「等死」。

其次是是否必須世代交替的抉擇,並呈現一個弔詭現象:有投票權的國民黨員許多是年長榮民或黨齡資深者,他們很可能是最不願意再給「老面孔」機會的一羣人。換言之,就算趙少康親自出馬,而非找郝龍斌代打,也未必能選贏鄭麗文。

從黨員組成結構面觀察就更爲清晰。這次黨主席選舉卅三萬選舉人中,免繳黨費與須繳黨費的黨員比達七比三;約十七萬原黃復興或軍系黨員、六十歲以上的黨員,是有投票權黨員的最大宗。亦即,是這些老黨員而非年輕黨員,決定了新任國民黨主席人選。但選舉結果卻顯示,不但「老人不支持老人」,且有許多軍系黨員不支持「郝柏村的兒子」。無法緊握軍系票,又未能在本命區臺北市獲壓倒性勝利,是郝龍斌敗選的主因。

最後談制度面、即國民黨主席的產生方式。目前國民黨主席選舉制度由黨員直選,看似「民主」,卻也充斥形式主義,很可能陷入黨員結構與社會民意結構脫節困局;由此「封閉式小圈圈選舉」出線的鄭麗文,也必然會遭到「黨意能否代表民意」質疑。

未來鄭麗文必須勇於「創造時勢、引領民意」,纔能有效打破此刻板印象。從現實面來說,她應以國會席次爲核心來建立黨中央的權威,而非黨政各行其是,成爲一個脫離羣衆的黨中央。

簡言之,此次國民黨主席選戰,喊「拚」的勢力一路勢如破竹,成爲最終贏家。變局來自國民黨內前所未有之反差:許多老黨員拋棄「建制派」,終結「老」的不是年輕世代,是他們。至於被認爲不夠「穩」的鄭麗文,是否有能力帶領一衆老、新黨員「拚」?標榜「穩」的藍營老派風格,又是否從此走入歷史?均關乎國民黨未來的走向與命運。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正是許多國民老黨員們最想透過選票傳達的訊號,也是這場黨主席選戰的最佳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