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馬習會十週年 誰來撿回那張「通關密語」?

馬習會已屆滿十週年,放眼兩岸,誰來撿回當年那張「通關密語」?(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時光荏苒,一晃眼馬習會已屆滿十週年;十年過去,何止兩岸猿聲啼不住?臺灣這艘在和與戰之間四處堵漏的小船,面對僵局仍駛不出萬重山。

十年前的今天,兩岸領導人之所以能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會晤,前提當然是由於雙方都承認「九二共識」這個「通關密語」,且在會談中進一步由馬習二人「各自口頭表述」加以確認。

但時勢推移下,不僅民進黨執政一貫否定九二共識,多年來就連國民黨內部也對這個「兩岸共同政治基礎」開始動搖、失去信心,在江啓臣擔任黨主席時還一度「研擬調整」。

鄭麗文新任國民黨主席要面對的挑戰很多,其中一個責任就是讓臺灣社會願意找回這張「通關密語」;從她回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電文的表述內容來看,似乎有了好的眉目。

在覆電文字中,鄭麗文表示「海峽兩岸於1992年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句貼近呈現1992年兩岸兩會協商過程的敘述,上一次出現於國民黨主席當選人回覆中共賀電,已是2013年7月馬英九連任黨主席時覆電給習近平。

鄭麗文選擇在電文中「撿回」十二年前的表述,應非單純巧合,而是經過精心琢磨的鋪陳。對國民黨而言,之所以把九二共識視爲歷史包袱而非資產,甚至一度「研擬檢討」,問題從來不是把九二共識講明白,而是沒能或不敢說清楚,遂日漸成爲空洞的政治口號;加上中共方面對九二共識的解釋過於僵化、教條化,長久下來勢必逐漸「脫離羣衆」。既然不爲民衆瞭解,奢談認同,遠離臺灣民意也就不意外。

事實上,對中華民國在兩岸關係中的地位與定位來說,九二共識就算不是根令兩岸雙方都心甘情願的「定海神針」,卻也絕非洪水猛獸,「創造性的模糊」畢竟有其獨特的作用與價值。

2006年4月「扁馬會」時,馬英九曾說九二共識是「雙方都接受一箇中國原則,但同意各自表述;雙方立場認知不同,但不否定各自表述。互不否定不一定代表相互接受,但就有『求同存異』的空間」。兩星期後,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在「二次連胡會」談話中亦以「求同存異」詮釋九二共識。可見正因爲九二共識,中華民國反倒有了生存空間。

我們不妨發揮點創意,撇開國共兩黨的陳年老調,用2016年蔡英文首任總統就職演說來證明1992年的「各說各話」何其珍貴,她說:「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九二年之後,二十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所累積形成的現狀與成果,兩岸都應該共同珍惜與維護」;接着又指出「既有政治基礎」包含「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這是歷史事實」及「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等四個關鍵元素。

什麼是「相互諒解」?什麼是「求同存異」?什麼是「共同認知」?什麼是「協商累積的現狀與成果」?什麼又是「歷史事實」?段落中甚至還強調「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蔡英文當年只差沒說出「九二共識」這四個字而已!

九年前蔡英文嘗試轉彎,尚且功虧一簣,如今的執政黨與賴政府就更加令人不期不待。因此鄭麗文領導的國民黨有責任勇敢地告訴臺灣人民,爲什麼要把那張「通關密語」撿回來,而不是讓九二共識變成國民黨的喃喃自語、抱殘守缺的孤芳自賞。

「通關密語」在兩岸之間繞不開,國民黨內的兩岸路線大辯論,恐怕也躲不過。九二共識是究竟是國民黨的資產還是負債?是過時陳舊的老掉牙,或是找回新生命的兩岸關係救命草?鄭主席任重道遠、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