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金廈泳渡喊卡 泳士破浪千里卻遊不過政治暗流
兩岸唯一由雙方官方合辦的金廈泳渡華人接力公開賽,每年都有200名游泳好手挑戰雙人接力賽,今年因爲中央的「特殊考量」,在開辦前夕,宣佈「停辦」。資料照片(記者蔡家蓁/攝影)
一年一度的「金廈泳渡」原訂本月26日登場,卻在開辦前夕突遭「喊卡」,知情人士透露,中央因擔憂有統戰之虞,要求地方停辦。這場原本由金門與廈門合作,參與者遍佈兩岸三地甚至歐洲國家的體育活動,竟因政治考量而臨時「腰斬」,讓體育界錯愕,質疑中央將純粹體育活動政治化,斷送地方多年心血。
「金廈泳渡」是兩岸難得由官方合辦的體育賽事,自2009年首辦以來幾乎年年舉行,活動源於金門2003年起的「搶灘料羅灣」長泳賽,歷經7年籌劃、協調,終於從搶灘料羅灣「升級」到金廈泳渡,才讓「泳士」跨越料羅灣、遊過金廈海域,成爲象徵兩岸和平的體育橋樑。
這項活動不僅技術門檻高,是亞洲海泳中少見的高強度耐力賽,更是金門重要的運動觀光亮點,歷屆選手來自中國、臺灣、香港、澳門,還有葡萄牙、英國等地,每年的參賽人數都達200人,一年從廈門遊至烈嶼雙口,隔年則是反向,橫渡7000公尺海域。選手能克服風浪與海流,卻終究敵不過「無形的政治界線」。
今年賽事籌備已近尾聲、百人交流團即將抵金的關鍵時刻,卻傳出停辦。據瞭解,國安單位認爲活動涉及「統戰」,在高度政治敏感時期不宜開放;地方人士質疑,中央對體育交流的標準反覆無常,去年海基會副董事長羅文嘉專程來參加開幕,還在致詞時表示,金門從軍事堡壘,到如今辦充滿加油歡呼的和平體育競賽,這就是進步。他強調,兩岸需要有智慧與善意,去追求與維持這種進步。
羅文嘉還指出,他是代表海基會與陸委會來參加這項活動,代表陸委會非常重視這項具有傳統意義的活動,這就是「有來有往」的雙向交流與對等交流,能夠反映對和平的期望。
前年則是陸委會文教處長張張出席,陸委會甚至還在臉書發文表示,政府對於符合對等尊嚴、健康有序的兩岸交流活動,向來抱持正面態度,期望各界支持肯定兩岸體育交流的友誼互動時,也能發揚體育競賽所堅持—沒有政治干擾的和平精神,對照如今卻因意識形態,斷然喊停的舉措,格外諷刺。
對金門而言,金廈泳渡不只是賽事,更承載着戰地轉型和平的象徵意義,從昔日砲火對峙的前線,到如今能共遊一水之間,泳渡本身就是和平的體現,這項賽事每年不僅強化兩岸民間交流,更讓金門成爲和平的見證者。然而,當政治凌駕體育,當「統戰」大帽子凌空蓋下,這樣的和平橋樑就可能被一刀切斷。
在國際體育場域,「政治不介入體育」早是共識與底線,從奧運、亞運到地區性比賽,體育活動承擔的不只是競技功能,更是促進理解、凝聚友誼的場域。如今金廈泳渡被中止,不只折損金門的國際能見度與經濟效益,更爲兩岸交流蒙上陰影。
長年參與活動的志工表示,「體育不該爲政治買單,交流也不該被貼上統戰標籤」,金廈泳渡象徵的不只是競技精神,更是小三通之後兩岸民間互信的累積,政治力粗暴介入,形同抹煞地方十多年努力。
長年觀察兩岸事務的學者指出,在兩岸高層溝通近乎停擺的情況下,基層的體育、宗教與文化交流正是少數仍具正向能量的接觸方式,若連這些都遭封殺,恐加速民間隔閡與對立。
正如一位資深泳渡志工所說,「我們的泳道,可以越過海流、風浪與界線,但如今卻遊不過政治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