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對臺國防預算指手劃腳 歐布萊恩站著說話不腰疼

美國前總統川普的最後一任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表示,面對中國大陸潛在的侵略,臺灣需要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前總統川普拋出「臺灣保護費」說法後,他任內最後一任的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進一步提出臺灣的國防支出應該增加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以跟上中國大陸;由於川普近來聲勢上揚,歐布萊恩當然會被聯想爲對臺下指導棋,但這樣畫大餅的數字與說法,對臺灣而前,不過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

從陳水扁時代開始的近20年來,美方總將「國防預算佔GDP佔比3%」的數字明示暗示強加在藍綠政府,強調如此的投資規模纔是「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

歷任政府這這樣的壓力下,每到立院預算會期總是被各界以放大鏡檢視這「3%緊箍咒」。根據國防部統計,蔡政府任內近5年(2019至2023年)整體國防預算包含年度主管預算、特別預算及基金預算,已從3815億元成長到5803億元,GDP 佔比自2.0%成長至2.5%,呈現逐年成長趨勢。

然而,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指出,若以2024年爲例,GDP預估值爲24兆5600億,如果依照歐布萊恩的意見編足GDP的5%,則2024年國防部年度預算需編足1兆2280億,佔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出比例將高達43%,等於政府每花2塊錢就有將近1塊錢用在國防上,恐怕沒有一個民主國家在非戰爭時期能這樣編預算。

多年來臺灣由於中共威脅和艱困外交環境,國家安全、武器軍備極度仰賴美國是不爭事實,但也養成美國政壇、智庫到學界總愛對臺灣的國防事務、軍購項目甚至軍事戰略指手劃腳,甚至予取予求。

但很顯然,哪怕是「臺美關係史上最佳」的蔡政府,面對兩岸緊張局情勢,同時也要面對國內社福、文教科研、少子化等千頭萬緒的施政支出,早已焦頭爛額、左支右絀。

如今歐布萊恩喊出「GDP佔比5%」,簡直站着說話不腰疼,但更重要的是,在臺灣對美花費鉅額軍購的同時,到底獲得了什麼真正的安全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