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俄烏戰爭教訓 陸有逾百核反應爐 軍方曝戰時恐成頭號目標
中方海南昌江核電廠資料照。(新華社)
中方研究人員說,俄烏戰爭打破了民用核電廠不會受軍事打擊的觀念,如今正在評估風險。儘管中國核電建設正蓬勃發展,但解放軍卻愈來愈擔心,一旦爆發衝突,境內反應爐會受到什麼影響。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0日報導,北京上個月批准興建10座新反應爐,讓運行和在建的商業反應爐共達102座,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而這些核電廠都位於沿海,其中有些甚至位於臺海及南海等地緣政治敏感區域。
俄烏衝突已經打破了民用核電廠不受軍事打擊影響的觀念,而這促使中方軍事研究人員重新評估核設施的安全風險,並提出加強防禦和緊急因應策略。一項解放軍新研究警告,這些反應爐可能在戰時成爲主要目標,要是中國未能擊退這類攻擊,將面臨災難性後果。
由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副教授王鳳山領導的團隊上個月在《指揮控制與仿真》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中寫道:「中國仍處於戰略機遇的關鍵時期,但核電廠和其他重要基礎設施在複雜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中,面臨真實而瞬息萬變的風險。」
文中指出,核電廠「在戰爭、武裝衝突,或恐攻中,無可避免地會成爲敵人的高價值目標,對生命和財產構成嚴重威脅」。
儘管國際法嚴禁攻擊核電廠,但王鳳山和團隊以俄烏戰爭期間,歐洲最大的烏克蘭札波羅熱(Zaporizhzhia)核電廠不斷遇襲作爲關鍵實例。雖然各方普遍認爲,攻擊核設施等同引發覈報復,但俄烏戰爭的現實顯示,這些長期存在的規範很容易被置之不理。而團隊警告,中國核電廠可能面臨比以往假設更大的風險,包括可能的「戰略轟炸機打擊」或「核彈攻擊」。
研究人員評估了這類攻擊的後果,例如,「直接打擊或核外泄造成的傷亡人數」;電廠損壞的嚴重程度,如「反應爐、渦輪島(Turbine Island)、安全系統和支援基礎設施的破壞」;以及核污染規模,如「放射性物質污染土地、水源、農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同時危及人口」。而他們的目標在於在開發風險評估架構,指導反應爐的選址、建設、防禦和應急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