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奔跑VS罷免自傷
(圖/取自微博)
8月中旬,北京「冰絲帶」場館舉辦了世界首屆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來自16國逾500部人形機器人蔘賽,展現人工智慧與機械工程的最新成果。這場運動會不僅展示技術,更是教育改革、敘事策略與公共參與的綜合體現。
同一時期,臺灣則陷入另一場截然不同的「運動」:由綠營支持下的罷團發動的大罷免,針對國民黨31位立法委員與一位民衆黨籍新竹市長展開全面罷免。歷時半年以上,兩輪投票最終全數罷免失敗。一場原本標榜「民主自救」的行動,最終演變爲社會對立與制度濫用的警訊。
在北京的機器人運動會中,最受矚目的項目是百米短跑。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 Ultra」以21.50秒奪冠,並顯示出全自主導航能力。背後是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學生團隊。這些年輕人結合機械、人工智慧、感知系統與美學設計,讓機器人不只是「跑得快」,更能「跑得準」、「跑得美」。
這場運動會顯示大陸教育體系正從知識灌輸轉向技術實踐,鼓勵學生在真實場景中解決問題、協作創新。年輕人的智慧不再是考試分數,而是能否讓一臺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中完成任務。
在運動會中,大陸媒體展現出成熟的敘事技術。他們不僅報導比賽結果,更編織出科技敘事:從家庭觀賽到學生參賽,再到企業展示,形成多層次、可感知的「未來圖像」。科技不再是菁英專利,而是全民參與的場域。
反觀臺灣的大罷免行動,媒體敘事則顯得粗糙與單向。報導多半停留在情緒煽動與立場對立,充斥着「怒吼」、「正義」、「下架」等字眼,卻鮮少深入探討制度設計或政策辯論。更缺乏的是對行動背後價值的梳理與公共責任的引導,使整場運動淪爲社羣表演與情緒宣泄,也讓年輕世代失去參與公共事務的真正入口。當敘事只剩表態與貼標籤,公共討論便無法承載複雜性與多元性,最終導致社會共識瓦解與制度信任流失。
機器人運動會背後,是大陸教育體系的深層轉向:從「考試導向」走向「問題導向」,從「知識灌輸」走向「技術實踐」,從「個人競爭」走向「團隊協作」。學生不只是學習知識,而是透過技術設計與跨域協作,將抽象學科轉化爲具體社會貢獻。
臺灣的教育改革雖有進展,但仍停留在制度層面,未能真正進入價值與實踐核心。大罷免行動顯示出年輕人對制度的陌生、對議題的簡化、對責任的逃避。當政治參與被簡化爲情緒表態與立場宣示,而非制度理解與公共協商,民主根基便逐漸鬆動。
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是一場技術的盛宴,也是一場教育與敘事的革命。它顯示出年輕世代如何透過技術實踐、跨領域協作與公共參與,成爲未來社會的建構者。而臺灣的大罷免行動,則揭示了年輕人如何在情緒與意識形態中迷航。這不是對年輕人的否定,而是對社會敘事與制度設計的反思。當一羣青年在北京讓機器人奔跑,展現技術與協作的力量,另一羣青年在臺灣卻被捲入情緒與標籤的漩渦,耗費心力於無效罷免,反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公民養成路徑。
奔跑的機器人不會思考,但讓它奔跑的年輕人正在思考;而迷航的罷免行動雖打着民主之名,卻暴露出敘事的貧乏與制度的誤用。臺灣若要走出迷航,必須重新建構公共討論的品質,讓年輕世代不只是表態者,更是制度的理解者與社會的建構者。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奔跑與自傷之間,選擇一條真正通往未來的道路。(作者爲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