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是爲了更好遠航——寫在“3·28”西藏百萬農奴解放66週年之際
3月末,對中國很多地區來說,冬寒已遠,春色漸濃,又是一年好時光。
28日上午10時,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游客正在拍照留念,上海外灘的白領已經喝完第一杯咖啡,華北平原田間春耕的農人正忙,各地校園裡書聲琅琅……平凡的一天開啓,華夏盛景處處。
但對西藏人民來說,這一天並不平凡。
當雪域高原溫暖的陽光灑在布達拉宮廣場上時,幹部羣衆聚集在這裡,共同慶祝他們走向新生的這一天——“3·28”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雄渾的國歌在心中激盪,五星紅旗在藍天映襯下更加鮮豔,人們的臉上,是莊重,是欣慰,是希望。這種情感在西藏各地流淌、涌動,這一天,阿里海拔4600米以上的某邊防團、日喀則某邊境縣小學,林芝市某生態遊熱點旅遊目的地的鄉村……大家身着盛裝,跳鍋莊、唱民歌,共襄盛舉,同慶未來。
民主改革是西藏曆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西藏從此廢除了黑暗的封建農奴制,建立起全新的社會制度,人民實現了翻身解放,成爲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各項權利得到充分保障。1959年3月28日,國務院宣佈解散西藏地方政府;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區九屆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關於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的決定》,決定將每年的3月28日設立爲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從此,3月28日,成爲西藏人民擺脫寒冬、走向春天的標誌性時刻。
廢除封建農奴制是推進人類文明的至善之舉
農奴制是封建社會最殘酷的奴役形式,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人身依附關係的奴隸制、農奴制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都存在過。近代以後,隨着新思想和啓蒙運動的出現,奴隸制、農奴制成爲落後過時的制度。西藏長期實行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即是這種落後的生產關係在中國的具體表現。舊西藏,農奴的人權被領主階級所剝奪。由官家、貴族和寺廟上層僧侶組成的“三大領主”通過剝削農奴攫取社會財富、桎梏西藏生產力發展、阻礙了現代科技文化的傳播發展。
世界性廢奴運動的開端在歐美:法國於1794年宣佈廢除奴隸制,俄國1861年以自上而下的和平改革廢除了農奴制,美國聯邦政府1865年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廢除了奴隸制和強制勞役。在炮灰和血淚中,人類勇敢與舊世界切割。在中國,廢除封建農奴制的方式是民主改革。1959年3月28日,周恩來總理髮布國務院命令,宣佈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職權,領導西藏人民進行民主改革。從此,維繫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度土崩瓦解。
西藏民主改革是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路徑
新中國成立之初,雲南傈僳族、景頗族、佤族的家長奴隸制和永寧摩梭人的奴隸制,四川寧蒗小涼山彝族奴隸制和雲南迪慶藏族地區的封建農奴制等,不同程度影響着當地發展和人民民主權利的實現。廢除農奴制已成爲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西藏民主改革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腐朽的社會形態被進步的社會形態替代的必然結果。
徹底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後,西藏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歷史飛躍。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獲得了人身自由,建立人民政權行使當家作主權利,充分保障各族人民參政議政的權利,爲在西藏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打下了堅實基礎。
廢除封建農奴制是個體及家庭命運的轉折點
從封建農奴制到社會主義制度,個體的命運往往最讓人動容。拉薩市林周縣95歲的白姆老人是西藏民主改革的親歷者,在向新華社記者回憶過往時,她雙肘撐膝蓋,寫滿滄桑的雙手不斷搓着臉頰、頭髮,淚水隨着講述涌出,“糌粑和麪粉都吃不上”“衣服都是互相借”“過年的時候會殺一隻綿羊或山羊,平時幾乎沒見過肉”……民主改革後,白姆家分得了田地和牛羊,家裡的日子也越過越好:“這幾年過年時,親戚朋友都是一大袋一大袋往家裡送大米,與過去按碗買米的日子簡直天差地別。”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日喀則市拉孜縣曲下鎮土林村的村民尼瑪、西藏山南市92歲老人玉珍奶奶、從農奴到國家幹部的洛桑貢布等等無數個從苦難走出來,趕上了好時候的普通人身上。擺脫了舊西藏的沉重枷鎖,輕裝上路的西藏人民,大道直行,越走越寬。
紀念,是爲了更好遠航
進入新時代以來,西藏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爲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謀篇佈局,兩次出席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了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確立了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2025年西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自治區成立60週年,西藏經濟總量和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七番以上,雪域高原創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蹟,這是奮進新徵程的堅實基礎。
每年3月28日,從布達拉宮廣場到邊境地區村鎮,無論是耄耋老人還是翩翩少年,人們用不同方式紀念西藏百萬農奴解放。來時路曾經荊棘滿徑,磨傷了雙腳,但厚實的老繭已成爲堅韌的西藏人啓航的風帆,載之遠行、逐夢。(中國西藏網 記者/趙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