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系列採訪·英雄未老】16歲加入中國遠征軍 九旬老戰士最喜歡“光榮在黨50年”勳章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迅典 龐越 林小藝】六層的紅磚房,水泥砌成的臺階,沒有電梯,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式老房子。2025年5月,《環球時報》記者走進抗戰老兵張振鑫位於貴陽的家中,普通的傢俱陳設,面積不大的房子乾淨整齊。牆壁上懸掛着“抗日英雄”和“中華脊樑”的錦旗,中間是寫有“光榮之家”的金屬牌子,大大小小的勳章整齊地碼放在桌子上,一塵不染。在回答“最喜歡哪枚勳章”時,張振鑫拿起“光榮在黨50年”的勳章,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枚!”
張振鑫是貴州桐梓縣人,1927年出生,今年98歲,1943年入伍時還不滿16歲。爲了抗擊日本侵略,加入中國遠征軍第八軍軍部直屬炮兵營做炮兵記錄手,負責記錄、計算射擊諸元,各類型炮彈數量等工作。參加過畹町、松山、滇緬、龍陵等戰役,後又參加了抗美援朝,解放後,張振鑫在貴州省地礦局115地質大隊工作,1985年退休。
據張振鑫回憶,1944年7月至9月,其所在的遠征軍第八軍經九十餘天戰鬥,攻克松山各據點全殲日軍。此役打破日軍滇西防禦體系,爲滇緬公路開通及全面反攻奠定基礎。
“我當時的軍長叫何紹周,副軍長叫李彌,正連長叫楊嚴弟,副連長叫王會新”,時隔八十餘載,張振鑫依舊清晰地報出了這些名字。
回憶起軍旅生活,張振鑫說:“我們那時是炮兵,炮陣地的位置必須隱蔽,打仗時,我們躲在山背後開炮,炮彈落地點和打擊效果我們看不到,全靠觀察手報告,觀察手將情況報告後,副連長傳達命令,炮手們隨即操作,我是記錄手,專門負責記錄各炮的彈藥數量、方向、距離、高低角等關鍵數據,這些信息都得記在一張紙上,不能有絲毫差錯。”
“做一名炮兵記錄手需要非常認真和專注,因爲一個微小的計算失誤都可能導致炮彈偏離目標,造成嚴重後果。”張振鑫說,“當兵那會兒,我年紀還小,只有十幾歲,可我算賬算得準,計算這方面從沒出過錯,大夥兒對我特別信任。”
談起1945年抗戰勝利,張振鑫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日本剛剛宣佈投降的時候我還在部隊,同志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現場就沸騰了,所有人都歡呼雀躍!我們抱在一起,哭着笑着,那是一種從心底涌出來的喜悅,我們終於贏了!我們把日本人打投降,沒有哪一份喜悅可以相比,打了勝仗老百姓終於不再受苦了。只是犧牲的同志太多了,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啊。”
1949年4月,張振鑫懷着對革命事業的嚮往,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入伍後,他全身心投入到軍事訓練和各項任務中,嚴格要求自己,因表現突出,於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如今已是一名擁有73年黨齡的老黨員了。張振鑫表示,入黨以後他一直以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言,將黨的宗旨銘刻於心、貫徹於行,始終以高標準規範自身言行,爲部隊建設和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添磚加瓦。在長達2個多小時的採訪中,張振鑫常常吶吶自語:“我活下來不算什麼,可惜那些死去的戰友,他們沒有看到這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