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秦始皇遣使覓仙藥?陸國家文物局背書:為秦代石刻
大陸青海果洛州瑪多縣卓讓村扎陵湖北岸的石刻,定名爲「尕日塘秦刻石」,是大陸目前已知唯一存於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新華社)
大陸國家文物局15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在大陸青海省發現目前已知唯一存於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尕日塘秦刻石」,並指該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該秦代石刻被命名爲「尕日塘秦刻石」,位於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有學者認爲,刻石內容記錄了秦始皇遣使向崑崙山尋覓仙藥的歷史事實,補全了文獻記載之缺。
據新華社,2020年,青海師範大學科學考察首次發現這塊刻石;今年6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仝濤發表「實證古代『崑崙』地理位置—青海黃河源發現秦始皇遣使採藥『崑崙』石刻」一文,認爲這一石刻爲秦代刻石,引發廣泛關注,一些專家對刻石年代等提出不同看法。
封面新聞則指,崑崙在中國歷史、地理等領域均有重要地位,與其相關的神話、傳說流傳至今。如果崑崙不是現在的「崑崙山脈」,那究竟位於何處?至今仍是學術界謎題。假如「秦始皇遣使採藥石刻」確爲遺蹟,即透露出崑崙的地理方位,這也是該刻石受關注的原因。
不過在今年6月仝濤發表文章後,即有學者發文認爲「高度懷疑乃今人僞刻」,有觀點認爲,該石刻在高海拔高寒區域,經2,000多年應風化嚴重,但字跡仍清晰,不符合自然規律。
大陸國家文物局15日召開記者會稱,6月8日,《光明日報》刊發仝濤文章、引發討論後,國家文物局迅速安排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建工作專班,調集石質文物保護、秦漢考古、古文字學和書法篆刻等領域專業人員2次赴現場調查,獲取了石刻本體與賦存環境等科學資料,組織多學科專家2次召開論證會。經審慎研究認定爲秦代石刻,定名爲「尕日塘秦刻石」。
該局文物古蹟司司長鄧超表示,經高精度資訊增強技術,刻石文字可見明顯鑿刻痕跡,採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時代特徵。經礦物和金屬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現代合金工具鑿刻的可能。
記者會上稱,文字刻鑿壁面總長82公分,最寬處33公分,刻字區面積約0.16平方公尺,距地面約19公分。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風格屬秦篆。關於石刻內容大意爲:秦始皇26年,皇帝派遣5大夫翳率領方士,乘車前往崑崙山採摘長生不老藥。該年3月己卯日到達此地,再行約150裡。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超則表示,除了這塊「尕日塘秦刻石」,秦代石刻現存於世的,只有泰山刻石、近年發現的秦始皇陵建築用石刻銘等幾種,均不在原址。尕日塘秦刻石是中國目前已知唯一存於原址、也是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大陸國家文物局15日在北京舉行記者會,確認先前在青海省瑪多縣發現的石刻爲秦代石刻,定名爲「尕日塘秦刻石」。(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