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籠中元祭主普壇普度大典 副市長邱佩琳:凝聚基隆文化記憶

▲基隆中元祭171年傳承,普度大典展現民俗智慧。(圖/記者郭世賢翻攝,下同)

記者郭世賢/基隆報導

傳承171年雞籠中元祭昨(6日)晚間於主普壇舉行「中元普度大典」,爲系列科儀畫下最莊嚴的一章。副市長邱佩琳代表市長謝國樑與今年輪值主普吳姓宗親會主委吳春成、理事長吳阿彬、執行長吳政材及各姓宗親會代表一同出席,與市民和遊客齊聚一堂,見證這場融合歷史、信仰與文化的百年盛會。

邱佩琳表示,雞籠中元祭不僅是基隆重要的民俗活動,更承載着「慎終追遠、普施衆生」的精神意涵。中元普度邀請水陸無主孤魂共享祭品,象徵人間對歷史記憶的敬重與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她強調,這份跨越世代的信仰傳承,是基隆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價值之一。

今年普度現場供品別具巧思,包含重達696臺斤的豬公與「五牲雕」藝術作品,將豬頭、魚、雞、鴨與麪糰結合雕刻,令人驚歎。葷食連桌中的麻油雞湯則是專爲難產過世女性孤魂準備,反映傳統「作月內」文化,展現延伸至陰間的女性關懷,蘊含深刻文化意義。

文化觀光局長江亭玫補充,中元普度最具特色的還有十二座孤棧,包括祝賀地官大帝壽誕的面線棧、壽桃棧,以及象徵山珍與海味的姜棧、鹽棧,更有摩訶棧與必桃棧。摩訶源自梵文,寓意「偉大、普度衆生」;必桃則因蒸熟後自然裂開,象徵祝壽與亡靈早日轉世,充分展現普度的民俗智慧。

▲基隆市副市長邱佩琳。

此外,今年中元祭也融入教育與創意。吳姓宗親會首度舉辦「小小導覽員」夏令營,帶領國小學童認識祭典科儀,並結合米雕與水燈手作課程,在雞籠中元館展示成果;青年團體「雞籠怪奇」則規劃「走境171」特展與巴士導覽,進校園推動藝術共創,讓更多年輕世代透過親身參與瞭解中元文化。

在儀式最後,以盛滿清水的空心菜作爲連桌收尾,象徵人鬼情緣的淡泊與儀式的圓滿結束;現場同時展出醮壇神像、大士爺、趙康溫馬四大元帥與五方引魂童子等珍貴祭祀器物,展現基隆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蘊。今年大士爺特以絨布材質製作,格外莊嚴。

邱佩琳最後強調,乙巳雞籠中元祭主普壇普度大典圓滿落幕,不僅展現基隆百年來的民俗傳承與信仰文化,也再一次凝聚市民共同的情感記憶,讓這座港都在莊嚴與熱鬧中綻放文化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