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多維共促高校畢業生擇吉留吉
2024年,吉林市人社局大力推進高校畢業生留吉促就業工作,市領導先後五次帶隊走進吉林大學、復旦大學等5所高校開展宣講招聘活動,全年多渠道多形式舉辦各類線上線下促就業活動404場,吸引高校畢業生留吉18175人。2025年吉林市人社局將在廳黨組的帶領下,錨定人才強市戰略目標,紮實推進高校畢業生留吉就業工作。
高度重視、系統動作,形成全市聯動促就業工作格局
制定出臺《吉林市2025年高校畢業生擇吉留吉就業工作實施方案》,通過統籌和凝聚各市直部門、縣(市、區)力量,系統實施就業崗位大開發“擴面行動”、留吉政策大覆蓋“護航行動”等“六大行動”共28條具體舉措,通過制度推動、活動引領、政策賦能、服務提升,形成上下聯動貫通的五級促就業工作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已有5673名高校畢業生選擇留在吉林市。
內招外引、區域聯動,開展“1+3+N東北行”引才活動
通過實施“1+3+N”模式赴域外開展組團引才活動(即主辦一場、聯辦3場、參辦多場),組織吉林市企事業單位到哈爾濱、長春、瀋陽、延邊等東北城市高校參加校園招聘活動。4月25日,由市級領導帶隊,組織43家企事業單位,攜帶2409個崗位走進哈爾濱工業大學,以“宣講+招聘+城市推介”相結合的模式,舉辦吉林市走進哈爾濱市“組團引才”招聘活動,開展校園宣講會、招聘會及青春集市活動,吸引千餘名哈爾濱市各校高校畢業生到場參會,活動現場共接收簡歷467份,達成就業意向283人。截至目前,已有159家企事業單位參加各類域外校園招聘會16場,初步達成就業意向600餘人。
政策引領、多措並舉,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
持續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宣傳和經辦人員業務培訓,擴大政策知曉面。通過線上開展業務指導,提高各級經辦人員業務能力和水平,錨定本年度應屆畢業生、符合政策條件的往屆畢業生,通過公衆號、抖音平臺、線上招聘會、新聞發佈會、實名信息數據庫分類和印發宣傳單冊開展政策宣傳。同時,開展政策服務進企業、進社區活動宣講政策。組織各縣(市、區)、開發區對轄區內各類規模較大的單位進行走訪,現場“一對一”宣講政策,依託各類創業孵化基地和基層服務平臺,廣泛在社區中開展政策宣傳。截至目前,爲1982名畢業生落實就業生活等五項補貼1500餘萬元。
摸清供需、強化對接,加力加密開展各類促就業活動
持續賦能“人才集結號”系列活動服務品牌。通過常態化舉辦每月10日“人才集結號”現場招聘活動,組織293家企業現場參會,提供就業崗位5000餘個,初步達成就業意向1074人,同步開展的“直播帶崗”活動中,直播間累計瀏覽量達10萬餘人次。利用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舉辦招聘活動,累計組織103家企業開展走進萬達購物廣場舉辦招聘活動,幫助高校畢業生在“家門口”獲取就業信息。抓住春招契機開展駐市高校校園招聘會,共有628家企業參加駐市高校校園招聘活動,提供就業崗位9000餘個,初步達成就業意向2798人,活動現場工作人員爲應屆高校畢業生髮放政策宣傳單,吸引駐市高校畢業生留吉就業創業。
多渠道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宣傳。利用“吉林市人才服務中心”小程序、“吉林市人才招聘”微信公衆號、“吉林市人才服務中心”抖音官方賬號、“吉林市人才網”等多個新媒體平臺,以開設主題網絡招聘會、直播帶崗、崗位推介會、重點企業專題宣傳專欄、就業指導短視頻、就業創業政策信息宣傳等多種形式開展7*24小時線上就業服務,累計線上推送各類就業信息1.5萬餘條,幫助高校畢業生等青年人才進行線上雙選對接。截至目前,共舉辦各類就業招聘活動198場,參會企業2542家,提供就業崗位近3.2萬個。
拓寬渠道、提質增效,構建多元化就業工作服務體系
開展“政校企直通車”專項促就業工作。結合省人社廳、省教育廳有關要求和吉林市實際情況,由市人社系統副縣級以上領導幹部及有關處室、各縣(市、區)人社局組成專員隊伍,開展“進高校、進社區、進企業、送政策、送崗位、送服務”工作,一方面服務本市企業用工助推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有力有效促進高校畢業生在本市就業創業。
推進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參加就業見習。通過開展政策宣傳、走訪企業、比對摸排等舉措,助力高校畢業生與見習單位精準對接,實現見習供需“雙向奔赴”,1-5月走訪各類企業85家,開發和徵集就業見習崗位800餘個,爲142家單位提供見習政策諮詢或對接服務,促成199名就業見習人員上崗。
探索“校企合作助理”試點模式。吉林市將作爲“校企合作助理”項目全省首個試點城市,以構建“政府引導、校企協同、學生受益”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通過引導學生參加項目,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促進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儘快就業。
下一步,吉林市人社局將聚力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六大行動”,充分發揮“政校企直通車”作用,將以擴大“內招外引”規模爲抓手,加力加密開展各類招才引才系列活動,做大做強“人才集結號”服務品牌,用足用好各類扶持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人才選擇吉林市、留在吉林市就業創業,奮力書寫新時代新江城振興人才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