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信投顧公會調查:ETF受青睞、六成民衆追求配息

投信投顧公會這項調查研究已持續5年。本次共回收1,438份有效問卷,涵蓋投資行爲、基金偏好、配息觀念與退休規劃四大主題,全面揭示臺灣民衆在基金與ETF投資上的最新趨勢與變化。

調查指出,2024年「同時投資ETF與基金」的比例由先前的30%上升至35%,顯示多元配置的重要性日增。而選擇「僅投資ETF」者亦上升至34%,ETF以低成本、高流動性與風險分散特性獲得青睞。「僅投資基金(非ETF)」者維持在13%,市場吸引力相對減弱。

未曾投資基金或ETF的比例從2023年的27%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18%。投信投顧公會表示,代表全民投資參與度明顯提升,金融商品普及與理財教育已初見成效。

有高達60%的受訪者明確表達「追求穩定配息」的需求,顯示保守穩健的投資策略仍佔主流。另有30%投資人願意「追求資本增值」,僅10%願意承擔資本風險以換取高配息。投信投顧公會指出,這顯示高風險策略仍屬少數族羣偏好,這一趨勢與臺灣進入高齡社會、生活成本升高密切相關。

經進一步分析,不同年齡層投資行爲明顯不同。30至50歲族羣爲最積極配置者,其中39%同時投資ETF與基金,且對ETF接受度最高(36%)。50歲以上族羣則傾向使用傳統基金與穩健型商品,對「信任」與「配息穩定」尤爲重視。而30歲以下族羣則仍有23%未投入任何基金或ETF,顯示年輕族羣在投資啓蒙與產品普及上仍具發展空間。

調查發現,42%的受訪者偏好以「定期定額慢慢累積」方式投資,金額多集中於5,000至20,000元,反映出小額穩健投資仍是大多數人的首選。值得關注的是「自動化投資方案」與「母子基金機制」的接受度逐年上升,顯示市場對新型投資工具已有正面反應。而在終止定期投資的因素方面,42%的投資人因資金短缺而中斷,另有逾三成因投資績效不如預期或市場波動過高而停止扣款。投信投顧公會表示,「財務壓力」、「信心動搖」與「績效期待」是影響長期投資持續性的三大主因。

2024年已有七成受訪者表示已開始進行退休金準備,顯示國人退休意識穩步提升。然而,認爲應在30歲前啓動規劃者比例自2021年的37%驟降至2024年的22%,年輕世代對於提早準備退休的認知正逐漸淡化。

儘管多數人認同應該早規劃,仍有30%尚未採取行動,反映出實務與觀念之間的落差。在尚未開始準備者中,43%表示「無餘裕資金」,32%資金優先投入結婚、教育、房貸等短期目標,顯示退休準備的最大障礙仍爲資金壓力與優先順序選擇。

退休理財商品的三大理想特質分別爲「長期穩定績效」、「保本性質」與「多元資產配置」,投資人對穩健報酬與風險控管的高度關注。此外,對於「每月理想退休開銷」的期望也普遍上調,顯示生活品質與通膨成本皆成爲退休準備的重要考量。

在資訊獲取方面,傳統財經媒體(42.1%)、親朋好友(40.7%)與社羣媒體(39.2%)仍爲前三大來源,其中「親友建議」連續三年穩居前二,突顯人際信任關係對投資決策的影響力。APP操作則持續主導下單管道,使用比例自2021年的39%提升至2023年高峰的81%,2024年仍維持在74%。電腦下單比例則自62%下滑至27%,顯示數位便利性與操作介面已成爲投資體驗的核心關鍵。

在政策參與意願上,78%的受訪者支持「TISA制度」可納入投資特別扣除額以節稅;75%認爲「單一平臺整合多種投資商品」有助提升參與意願。同時,不願意參與勞退自選投資者從2023年的31%驟降至2024年的13%,反映投資教育與平臺友善化已逐步降低制度排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