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劍選手陳尹華一生懸命 走向世壯運金牌路
國立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陳尹華(左二),爲臺灣奪下雙北世壯運40歲組女子銳劍個人和團體雙料金牌。圖/陳尹華提供
2025年世界壯年運動會5月在雙北登場,這不僅是臺灣首次舉辦,更是自1985年以來世壯運歷史中,唯一將擊劍項目納入比賽的賽事,後續世壯運沒有安排擊劍項目。目前在國立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擔任副教授的陳尹華,在女子銳劍40歲組個人和團體,爲臺灣拿下兩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份量極重的金牌。
陳尹華是政治大學廣告系畢業,在政大時接觸到擊劍,因爲身高修長、打法聰明,因此畢業後有意轉往專業選手的方向發展。陳尹華有點無奈地表示,臺灣擊劍實際上沒有「職業選手」,沒有辦法靠打獎金繼續比賽和過生活。
畢業後,陳尹華心裡還有打國家隊的夢,因此一邊念師大研究所,一邊參加亞運培訓隊,更是拿到歐盟博士生的公費獎學金,前往義大利唸書,獨自闖蕩歐洲的擊劍俱樂部,準備打第二次亞運。很可惜,倫敦奧運會比賽週期中,陳尹華沒有拿下足夠的積分,最後臺灣靠着徐若庭在亞洲盃拿下倫敦奧運女銳外卡。缺乏國家資源的臺灣當擊劍選手,拚的是意志和血淚。陳尹華在義大利唸到博四時,非常想去古巴比賽拚奧運積分,那時她一個人在歐洲孤立無援,同學幫忙募集機票,指導教授還默默認領了最多費用。她有點遺憾,也有點自豪地說:「我練劍打比賽,從來沒有花過爸媽的錢,國外唸書是靠獎學金,自己湊錢去比賽。」
人生,總是會在峰迴路處遇到完全不一樣的風景。臺北市在多任市長努力下,爭取到2017臺北世大運舉辦權,這堪稱是國民政府遷臺以來最盛大的國際賽事。FISU(國際大學運動總會)緊盯臺北市的承辦進度,每一項賽事都要有競賽經理(manager)來進行多方溝通協調,剛回臺灣的陳尹華被臺北市政府聘爲擊劍競賽經理。競賽經理必須有相關運動經驗、英文能力、組織能力、賽事籌備能力,幾乎是市長之下,千人之上的存在。
退下國手身分,邁入坐四望五的年紀,陳尹華天天在學校、家庭之間連軸轉,生小孩後就徹底放下擊劍,甚至連一般的運動機會都很少。她自己心裡想:「怎麼會這樣?以前是運動咖,現在怎麼連跑步都沒時間了?」
經過國際賽和世大運的洗禮,陳尹華對這次雙北世壯運並沒有太多想法。有一天跟老公看到捷運站世壯運的廣告,老公鼓勵她復出參賽,可以給小孩帶來很好的榜樣。
重新拿起銳劍,陳尹華找回來的不是自信,而是挫折,因爲她到中正高中參加訓練,一位五年沒練習的中年婦女,如何對戰血氣方剛的17歲男高中生?最重要的轉捩點,是世壯運前被朋友拉去臺北市行孝里民活動中心,和一羣社會人士對打。陳尹華認爲,到了行孝里民活動中心練習有很大的體會,原來打劍是可以打一輩子的!這麼多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都在這裡繼續打下去。而且即使遇到20年前的對手,現在也會用不同的角度和他們交朋友,體會了「一生懸命、終身擊劍」的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