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改善對華關係符合美國自身利益
(原標題: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改善對華關係符合美國自身利益)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理卓奧瑪爾特·奧托爾巴耶夫3月13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中美加強經貿合作符合雙方利益,美國加徵關稅純屬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漫畫作者:中國日報 羅傑
加徵關稅不符合美方利益
文章指出,瞭解“讓美國再次偉大”這一口號對於解讀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對華政策至關重要。在“讓美國再次偉大”背景下,中國被渲染成美國在意識形態、地緣政治以及經濟領域的主要對手。然而,“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本質是唯我獨尊,不僅不會讓美國受益,反而會損害美國的利益。事實上,美國加強同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合作有助於實現互利共贏。
2024年,中國是美國第四大貨物貿易伙伴、第三大進口來源國以及第四大出口目的地。
中美改善經濟關係勢在必行,這將給雙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然而,美國長期攻擊抹黑中國,如今又以牽強借口對中國出口產品採取歧視性措施、施加制裁、加徵關稅。
2月1日,美國宣佈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徵10%關稅。2月27日,特朗普宣佈,將於3月4日起對中國輸美產品再加徵10%關稅。中國採取了反制措施,對原產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其中,對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對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皮卡等商品加徵10%關稅。
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首當其衝
文章進一步表示,長期以來,特朗普將加徵關稅作爲經濟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過大多數專家認爲,加徵關稅所產生的最大負面影響將由挑起關稅戰的國家及其消費者承擔。
事實上,關稅是對進口商品徵收的國內稅,最終成本由進口商而不是出口商來承擔。也就是說,關稅是進口商向本國政府繳納的直接稅,加徵關稅的成本會轉嫁給消費者和進口企業,消費品價格將由此上漲。
在首個總統任期內,特朗普已經對來自中國的鋼鐵、太陽能電池板、醫療設備等商品加徵關稅。特朗普政府當時辯稱,加徵關稅的成本主要由中國承擔。然而,一項獨立研究顯示事實並非如此,加徵關稅所產生的成本幾乎都轉嫁給了美國進口商以及消費者。
加徵關稅對美國低收入家庭的影響尤爲明顯,他們以前經常選購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大多數其他專業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論。
根據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去年9月進行的一項調查,在40多名全球頂尖經濟學家中,98%的受訪者認爲加徵關稅增加的消費成本會被轉嫁給消費者。
現代經濟理論基於實際案例提出,競爭性貿易可以提高經濟產出和收入,而貿易壁壘則會起到阻礙作用。近期的證據表明,加徵關稅會提高消費價格,減少外國商品和服務的供應量,最終會降低企業和勞動者的收入。消費價格上漲意味着勞動力和資本的回報率下降,這就導致美國人更加不願工作和投資,進而降低了生產和生活水平。
深化對華合作符合美國自身利益
文章強調,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國內政策應當聚焦三個關鍵領域。第一,增強競爭力,牢記“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古訓。第二,拉動內需,促進國內市場增長,降低對出口和外部市場的依賴。第三,注重技術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特朗普實施歧視性政策不僅不能“讓美國再次偉大”,反而會適得其反。作爲相互依存的經濟體,中美深化合作有助於增進兩國人民乃至全球民衆的福祉。美國挑起新一輪關稅戰,將阻礙自身經濟發展,影響本國民衆的生活。
目前,美國還有時間重新思考,做出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