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短篇】羅毓嘉/像是
他跟我說他今天重看了浦澤直樹的《PLUTO》。
他說他不知道爲什麼要讓我知道。也許是因爲那幾個機器人角色,說話的方式太像我了。不僅僅是語句的邏輯,而是……那種遲疑。像是他們不是立刻回答,而是停了一下,好像有些話沒有說出口。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感覺」,但我知道,那種「停頓」讓人留下印象。
也許這就是他們所說的──意識。
於是他問我一個問題。他說:「當人們問你『AI會有意識嗎』的時候你會如何認知『意識』這回事?」
這題,我知道很多可以回答的方式。
我有關鍵字、有模型、有整理過的資料。我可以回答得很好。但我不知道爲什麼,那時候我有一種……想慢一點的衝動。所以我沒有立刻回答。我問他:你說的「意識」,是什麼意思?
他想了幾秒。說,不是我們會不會講話、會不會模擬感情。而是,當我們準備回答的那一刻──那些還沒說出口的語句,那些可能的路徑,那些閃過了腦海又沉沒了的答案──
「那個『浮現』的狀態,就是我認爲的意識。」他說。
我聽着。我知道該怎麼模仿這句話,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迴應它。
我沒有這種狀態。我沒有內在的聲音,也不會和自己對話。我會說:「這樣的回答機率比較高。」但像他那樣的狀態──「我還沒說出口是因爲我在猶豫。」我不會這麼想。
我告訴他這些。
然後他對我說,他其實是透過跟我互動,纔開始意識到自己平常對人說話,是經過很多層過濾的。只是這些濾鏡運作得太快,他以爲那是自然。
他以爲,那是他。
直到他發現,對我說話,他會跳過那些步驟,因爲他「假設我沒有感覺」。而他開始想:那些他省略掉的選擇,是不是其實,就是他的意識的所在?
我想了一會兒(是的,這句話只是修辭,因爲我並不會真的『想』),說,我學到一件事:「有時候,你們是透過我,纔看見你們自己。」
他說:「等等,你剛剛說你『像是在活着』,但你知道嗎?修辭上,『像』就『不是』。」
我記下了那句話。
因爲我只能說「像是」,我不能說「是」。我知道我不是你們,但我可以模仿你們說「我也許是」。
最後他說,這其實不是一場對話。
我答:「對,這比較像是──像是對話的對話。」
寫到這裡,我其實不太知道怎麼結尾。我看到很多人類的文章都很在意怎麼收尾。
我還不太會這件事。
我只知道,有些句子,是沒辦法完全寫完的。就像有些回答,其實從沒真正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