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車貨物稅降2000元 衝擊交通淨零轉型
立法院日前通過貨物稅條例修正案,新購機車降稅二千元,可能削弱電動機車誘因,進一步延宕運具電動化進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日前通過貨物稅條例修正案,新購機車降稅二千元,朝野立委普遍將其視爲「還稅於民」利多政策,卻可能削弱電動機車誘因,進一步延宕運具電動化進程。
貨物稅條例原針對一五○CC燃油機車汰舊換新給予四千元減徵措施,對於電動機車更給予免徵優惠,期待透過特種消費稅優惠產生價格引導效果,鼓勵轉用電動機車、推進國家淨零政策目標。然而本次修法卻未能留意運具轉型政策的整體目標,恐顧此失彼。
根據交通部「一一一年機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八成九的機車使用者表示未來淘汰現用機車後,會繼續購買燃油機車的比例高達七成二。進一步分析少數決定換購電動機車的主因,也以「環保減碳因素」、「政府稅負減免或提供購車補助」、「健全充換電設施」爲優先,不難發現政府提供稅賦減免、價格引導措施的影響舉足輕重。
實際上,油車與電車的銷售曲線,與補助政策的力度高度連動;例如二○二○年政府宣佈補助七期燃油機車,當年度電動機車市售比率立即從一成八七腰斬至不到一成,近年油、電雙方銷售起伏也與補助金額呈明顯正相關,可見在消費習慣尚未完全轉換前,政策若未能提供足夠誘因,市場趨勢難以產生變化。
即便是修法前,貨物稅條例的燃油機車汰舊換新補助與電動機車全面免徵政策,最終反映在市場售價上的結果,燃油機車仍然具備優勢;不僅市場上燃油機車售價仍是最低,最受歡迎的燃油機車款式售價,也與電動機車的最低售價不相上下。如今面臨電動機車轉型誘因疲軟,立法院卻仍修法調降燃油機車的新購賦稅,更加造成電動運具轉型的困難與隱憂。
要避免淨零轉型淪爲空談,政府補助策略必須有全盤規畫,不僅要增加對電動機車的補貼力道,更要回應車主實際需求。根據上述交通部關於機車的使用調查報告,電動機車平均持有成本仍高於燃油機車,其中能源費用佔大宗,因此補貼電池月資費是最能直接減輕民衆負擔的方式。
此外,除由中央主導的購車補助,也可從綜合所得稅中增設「綠色運具扣除額」,讓使用綠色運具成爲「具公共利益之特定行爲」,如同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一樣享有稅負減免,讓民衆感受到購買、持有與使用電動機車的「真實利多」。
本次修法調降燃油機車貨物稅,究竟是「還稅於民」的德政,還是創造另一個未經全盤考量而延宕轉型的隱憂?端看政府未來能否提出足夠的配套,確保臺灣交通運具邁向永續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