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採,怎麼就變專訪了?

近日,杭州腦癱外賣女騎手文景的故事引發關注。每日商報記者陳軍、陳敏前往文景家採訪,挖掘她的真實故事。

陳軍、陳敏向“我在現場”欄目來稿,講述報道經歷體會。

我在現場丨集採,怎麼就變專訪了?

本文作者:陳軍 陳敏

最近,杭州一位腦癱女騎手文景7年堅持送外賣,完成7萬多次訂單配送,堅強撐起一個家的故事引發關注。每日商報播發《我不是網紅,我是文景》《與文景面對面》《文景金句海報》《平凡的力量》等多款融媒體產品,生動呈現她“逆風”奔跑的故事。

(一)

我們是在一個自媒體賬號上發現的文景:女外賣員、30歲、先天性腦癱、有一個正在讀小學的兒子、曾找過很多工作但都碰壁……她身上的多重標籤,讓我們在感動之餘,想要認識她、瞭解她。

和文景公司溝通,4月24日14:30,一些媒體將對她進行集中採訪。當天,我們提前3小時到達小區門口。

我們先到社區瞭解情況。工作人員反映,文景的確在這個小區租房,但因爲她工作繁忙,社區掌握的情況並不多。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在小區裡走走看看。路過一家小麪館,決定找店家聊聊,沒準會有意外收穫。但聽到我們的詢問,麪館老闆回憶:好像沒見過這樣的騎手。

帶着一些失望,我們出了麪館,小區門口有2位居民正聊天,得知我們來找文景,一位阿姨很熱心地說:“噢,你們是找那位女騎手啊?我知道,我帶你們過去!”旁邊的大叔得知文景就和自己住在同一小區,也想去看看她。

就這樣,阿姨帶我們一起到文景住處。見到文景,同行大叔紅了眼眶:“沒想到她個子這麼小,卻撐起了一個家!”

(二)

站在文景家門口,我們有點不好意思地問:“你在休息嗎?”“我們會不會打擾你?”“要不我們還是過會兒再來吧”……文景搖晃着從屋內走出來,熱情地招呼我們:“不會,不會”“你們快進來……”她幫我們搬來凳子,動作有點遲緩,但十分嫺熟。

這間房很小,15-20平,一居室,僅放得下一張桌子、一張上下鋪牀。文景坐在下鋪和我們聊天。

與文景面對面,比想象中要輕鬆得多。

她是一個性格外向的女孩子,五官清秀,金句頻出。雖然說話不利索,但口才出乎意料的好:“剛開始騎電動車時,我總是摔得不成樣子,但都爬起來了”“命運和我開了一個玩笑,但我不會認輸”“像我這樣的大有人在,我只是幸運地被發現了”……這些樸素的話語,讓我們發現了她小小身軀內蘊含的堅韌力量。

文景說,由於工作等原因,她每年只見兒子一兩次。對話中,每每提到兒子,她總會忍不住流下眼淚。

文景把手機裡和兒子的語音對話翻給我們聽:“媽媽,你今天來接我嗎?”“媽媽,你不要走!”“媽媽,我想你了……”一聲聲呼喊、撒嬌,稚嫩的聲音裡滿是依戀。聽着這些,文景笑中含淚說道:“我一定會努力工作,成爲讓孩子引以爲傲的媽媽。”

我們離開前,文景突然提出一個請求:“我想和你們比賽爬樓梯。”

我們有些擔心她的腿腳,可她卻擺擺手說:“沒關係的,平時我就是這樣爬上爬下的。”我們有意讓着她,但目睹她一鼓作氣、爬上5樓再跑下來的全過程,我們還是十分震驚。直到重返一樓,她才稍稍喘氣,自信地說:“我不是和你們比速度,而是比誰先喘氣。”

文景用“搖搖晃晃”的腳步向我們證明:速度並非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堅持纔是關鍵。

和文景單獨相處的2小時,讓這組報道有了更多感人的細節。

(三)

由於當下受衆對視頻化的新聞更感興趣,因此新媒體端的融媒產品策劃成爲系列報道的重要部分。

我們共推出5個“與文景面對面”系列短視頻:包括文景對近期熱點關注的迴應——《突然被這麼多人認識,“我現在既欣慰又害怕”》;

她飽含艱辛的成長細節——《5歲纔會站,9歲才學會慢慢走路。可能命運怕我太完美,跟我開了一個玩笑》;

還有她對杭州的感謝——《是杭州包容了我,“哪怕做錯事,顧客也會鼓勵我”》等視頻。

5條視頻時長都在1分鐘以內,既有對故事情節的概括,也有對人物性格的塑造,適合碎片化閱讀。

視頻播發後,短時間就達到我們預期的傳播效果,全網點擊量超十萬次。

除了短視頻,我們還製作了一組“文景金句”海報,正能量語錄被很多人收藏。

不少讀者和網友在後臺留言:“身殘志堅,爲愛爲家庭堅守,不是網紅勝似網紅”“杭州有一個外賣小妹叫文景”“你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自強不息的文景,你真的不容易,你是我的榜樣!”

因爲真實,所以自然;因爲真誠,所以共情。我們將繼續關注平凡人通過自身努力書寫的不凡故事,傳遞正能量。

來源:中國記協微信(ID:zgjxacja)

編輯 高欣奕

審覈 羅禕 王晨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