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編預算壓力 潛艦國造一路趕

我首艘國造「海鯤軍艦」2023年9月28日在臺船高雄廠區舉行命名暨下水典禮。典禮後海軍官兵在艦首合影。(本報資料照片)

國造潛鑑原型艦海鯤號岸測與海測節點落後,國防部預訂11月交艦,能否如期,國會疑慮,外界關注,但軍方去年的確是以此節點規畫時程,通過潛艦國造後續艦的2830億元預算,若未能按期程完成,便失去編列的理由。賴政府急編潛艦後續艦預算,反造成軍方成軍交艦壓力。

事實上,潛艦國造一路走來,就是一個「趕」字。

2023年9月28日,海鯤號在臺船高雄廠區舉行命名暨下水典禮,這天也是民進黨的黨慶,後來始知,帆罩是臨時做的,因爲桅杆還未交貨安裝。臺船公司解釋,所謂「下水」,就是「封殼」。

隨後,泊港測試即於2023年10月展開,當時的潛艦國造小組召集人、國安會諮委黃曙光說,希望2024年5月前完成泊港測試,後續進行海測。按照國造潛艦小組規畫的節點,海鯤號的岸測,已經慢了1年。

再者,依照節點,海測期程預訂5個月,即今年4月1日到9月30日,就算現在做,測試項目「不打折也不縮水」,一切順利,也要到11月做完,能否於年底前交艦,仍待觀察。

當然,國防部、海軍與臺船能頂住海測時程壓力,一切以安全爲主,值得肯定,不像2023年趕着下水,政治考量大於軍事考量。

由於研製潛艦是我國第一次,岸測與海測時程有所調整,可以接受;若全案延後交艦,應該是今年度編列預算,明年動支才合理。但賴政府去年編列後續艦預算,第一年度僅編20億元,在野黨一毛未刪,凍結10億元,預算解凍需提交院會通過,雖被民進黨與網軍一頓亂罵,還扣上「中共同路人」紅帽,但站在國會監督立場,預算審查實屬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