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前送豪禮,空降總經理獲3.6億“入職禮包”

來源丨中國基金報

撰文丨見習記者 熒墨

近日,深交所創業板迎來一家PCB(印製電路板)領域“隱形冠軍”,欣強電子(清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欣強電子)IPO申請獲受理,保薦機構爲民生證券。

記者注意到,臺灣俞氏家族對該公司的持股比例超出95%。在IPO前夕,欣強電子突擊現金分紅1.81億元,佔比超過該公司兩年淨利潤總和的八成,並向“空降”總經理大手筆給予4.2億元股權激勵。

公司錯綜複雜的關聯交易仍存異常風險,欣強電子是否會淪爲合營公司的“代工廠”?上述疑問並未在招股書中給予合理解釋。

1

股份支付會計處理疑雲

欣強電子的實際控制人爲俞孝璋(公司董事長)、俞宛伶(公司董事)及俞金爐(公司董事),三人通過直接和間接方式共同持有公司95.04%的股份。其中,俞金爐是俞孝璋、俞宛伶的父親,俞宛伶是俞孝璋的姐姐,三人均爲中國臺灣籍,形成典型的“父女子”絕對控股局面。

記者注意到,在招股書申報前的一個月,2025年5月,公司控股股東YU FAMILY(新加坡註冊)向三個員工持股平臺(欣承投資、欣立投資、金宥公司)突擊轉讓2295萬股,轉讓價格爲2.80元/股,對應7.68倍市盈率,公司估值總額定格在12.85億元。

其中,員工持股平臺執行事務合夥人均爲俞氏家族成員,且俞氏家族在平臺中保留持股,形成員工激勵名義下的實質控制權延伸。

不過,短短一個月後,欣強電子的估值就出現近8倍增長。招股書顯示,此次IPO,欣強電子計劃募資9.62億元,發行不低於5100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10%。按此計算,該公司估值規模在100億元左右。那麼,實控人在上市前夕的股權轉讓價值是否合理?

根據中國證監會及相關財務信息披露要求,擬上市公司若股權激勵的授予價格明顯低於其公允價值,應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進行會計處理,將入股價格與公允價值的差額計入管理費用。

然而,上述招股書顯示,欣強電子並未對此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若按照監管規則補正後,該公司2024年當期及後續等待期內的淨利潤或將有大幅縮減。

在突擊分紅之外,欣強電子存在向實控人拆借資金的行爲。2023年3月,因臨時資金需求,欣強電子向俞金爐拆借資金150萬元,直到2023年12月,俞金爐才歸還了該筆拆借本金及利息。資料顯示,俞金爐出生於1950年,現年75歲。2024年,俞金爐薪酬達241.69萬元,位列公司高管團隊第一名。

2

總經理獲3.6億元“大禮包”

同時,申報前兩年,即2022至2023年,欣強電子實施高額現金分紅,分別達9000萬元、9055.65萬元,佔同期淨利潤的106%及68.9%;累計分紅共1.81億元,佔兩年淨利潤總和的83%。

高額突擊分紅的同期,該公司計劃募資9.62億元擴產,全部用於高多層高密度互連印製電路板改擴建項目,新增年產38萬平方米產能。

“先分紅後募資”的行爲或存在“資金置換”風險:招股書顯示,欣強電子2024年產能利用率爲85.07%,在整體產能過剩、公司營收停滯的情況下,欣強電子尚未對如何消化新增產能給出可信路徑。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2025年5月19日,公司引進陳德福擔任總經理職務,俞孝璋不再擔任總經理。招股書顯示,陳德福通過欣承投資持有2005萬股,佔欣強電子股份的4.37%。彼時,陳德福入股成本爲5614萬元。按此次IPO估值計算,上述股份激勵價值約爲4.2億元,陳德福入職即獲3.6億元“大禮包”。

記者注意到,陳德福並不是PCB領域的核心技術人士,也沒有公開報道的業務或技術成績。突擊入股後,陳德福成爲僅次於俞氏家族的第二大股東。

鉅額的股權激勵價差是否真正覆蓋到了核心技術骨幹?對此,招股書並未給出任何解釋。記者嘗試聯繫欣強電子相關工作人員,截至發稿,未獲得有效回覆。

3

關聯交易異常

實際上,欣強電子異常依賴於向合資公司銷售產品,存在錯綜複雜的關聯交易風險。

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欣強電子向合營公司深圳智創、香港智創的關聯銷售金額合計分別爲6165萬元、5686萬元及1.25億元,向欣強科技關聯銷售金額分別爲1.15億元、0萬元及0萬元,上述關聯交易合計佔比分別爲20.35%、5.69%和12.5%。欣強電子表示,2024年對合營公司銷售額增加較快,主要原因是深圳智創下游光模塊客戶需求旺盛。

記者注意到,關聯方賺走了欣強電子產品的大部分利潤。除了與上述三家公司存在重大關聯交易,欣強電子還與深圳國際、香港國際等合資公司發生一般性關聯交易。

上述報告期內,欣強電子向深圳國際、香港國際的關聯銷售金額合計分別爲3609萬元、2260萬元及1030萬元,公司PCB產品業務毛利率爲6.47%,而深圳國際、香港國際合計對外銷售公司生產的PCB產品毛利率則高達32.29%。

對此,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爲減少關聯交易,2022年起,香港國際、深圳國際將部分終端客戶資源轉移至欣強電子,公司需向上述關聯方支付銷售服務費;另一邊,2022年,欣強電子成立臺灣分公司,原相應客戶與欣強科技之間的業務已由臺灣分公司承接,欣強電子結束了與欣強科技之間的關聯銷售。

“上述招股書並未披露2022年後交易的相關定價機制、持續期限等關鍵信息。另外,公司的客戶與股東高度重疊,主營業務的獨立性存在一定風險。”一位業內科技公司從業人士向記者表示,欣強電子的產品結構偏窄,存儲PCB佔六成,下游綁在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模塊與SSD(固態硬盤)小板上。

4

合營公司“代工廠”?

“目前,欣強電子的瓶頸在於存儲週期下行的情況下,被直接壓縮毛利率;合營模式鎖定了公司營收增長的天花板,產能擴張與訂單錯配帶來折舊壓力。”上述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若無法引入戰略客戶或拓展車規、AI服務器板,欣強電子的增長或將陷入“產能空轉、利潤攤薄”的惡性循環。

上述報告期內,該公司應收賬款淨額分別爲2.54億元、3.13億元和3.07億元,佔當期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爲49.23%、60.16%和47.54%。

在欣強電子的業務模式中,一個被市場人士反覆提及的關鍵點,就是它對合營企業銷售渠道的高度依賴。報告期內,欣強電子向合營公司銷售收入及通過合營公司代理協助實現銷售收入合計分別爲1.51億元、1.12億元和1.68億元,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17.70%、11.51%、17.29%。

上述業內人士認爲,這種“合營公司承接訂單後,主要向發行人採購PCB產品再對客戶銷售”的模式,實質上會讓欣強電子成爲合營公司的代工廠。

此外,欣強電子存在產品結構集中化的風險。記者注意到,報告期內,欣強電子存儲領域的銷售收入分別爲47805萬元、68123萬元、59203萬元,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爲56.06%、69.69%和60.87%。

欣強電子則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若雙方合作關係惡化、合營安排終止或合營公司承接及代理的終端客戶訂單減少,則公司產品銷售可能受到不利影響,進而影響公司整體經營業績。

另一邊,公司的存儲領域客戶集中在中國臺灣。報告期內,中國臺灣的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爲32.17%、38.88%、30.56%;外銷收入的佔比分別爲59.46%、57.14%和47.61%,存在銷售區域集中的風險。

記者注意到,欣強電子選取的同一時期同行可比公司深南電路、滬電股份、勝宏科技、方正科技在2024年營收增速分別爲32.39%、49.26%、35.31%、10.57%,均保持雙位數增長。反觀欣強電子,公司收入增長陷入停滯,2024年收入同比下滑0.13%。

深藍財經新媒體集羣發源於深藍財經記者社區,已有15年曆史,是國內知名財經新媒體,旗下賬號關注中國最具價值公司、前沿行業發展、新興區域經濟,爲投資者、上市公司高管、中產階級提供價值內容,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