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發審節奏生變?最新顯現四類變化
財聯社7月30日訊(記者 趙昕睿)深交所2025年第二期發行上市審覈動態於近日下發,除發審端審覈效率提速顯現新變化外,本期現場督導案例既凸顯監管審覈理念的新維度,也是年內首次披露創業板定位典型案例。
據深交所最新一期發審動態顯示,上半年共受理32家IPO,終止審覈27家IPO,26家公司完成發行上市。對比今年深交所兩期上市審覈動態,市場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徵。
一是在受理端。一季度以再融資申請爲主,而二季度申請則轉爲IPO主導。數據顯示,二季度共受理31家IPO、20家再融資及19家重大資產重組,較一季度分別增長30家、2家、18家,IPO成爲二季度受理端的主力。
二是終止端的格局同樣發生扭轉。一季度IPO撤否案例較多,而二季度則以再融資終止爲主,其中IPO終止減少11家,再融資終止增加23家,重大資產重組終止增加2家。
三是IPO通過率領先。儘管一季與二季度在報會註冊及註冊生效數量上均以再融資爲最多,但二季度上會審議中, IPO通過率領先,共計6家通過。
四是問詢環節縮短。IPO市場動態引發關注的是,無論從受理端或是上會審議審批效率來看都保持高態勢。在二季度受理31家IPO中,6月單月就佔據28家,且目前均已進入問詢環節,耗時9-21天不等,多數爲14天。其中,創業板IPO南網數字(招商證券保薦)與大普微(國泰海通證券保薦)進度最快,成爲問詢環節耗時最短的案例。6月IPO受理與問詢環節呈現集中推進的繁忙態勢。
除上述市場動態外,深交所二季度督導案例及創業板定位典型案例,也爲市場各方提供了重要參考,進一步明確了審覈標準與重點。
現場督導案例目前已成功上市
深交所本期上市審覈動態中,僅通報了一例督導案例,但處理方式與以往形成鮮明對比,更凸顯出監管審覈理念在包容性這一維度上的新拓展。
具體來看,發行人存在以下兩項違規行爲:
本期通報案例不同的是,以往多數通報案例因違規被處罰導致上市失敗,但深交所此次充分評估發行人情節、性質及影響程度,考慮到相關問題對發行上市條件、信息披露的影響較小,並依規對發行人、中介機構及相關人員採取工作措施進行提醒,督促對督導發現問題予以整改規範。
在確認整改規範、申請文件補充完善及信息披露到位後,深交所依規繼續推進審覈,目前該發行人已順利上市。
深交所在文件中進一步強調,將堅持在嚴監嚴管、守住企業質量底線基礎上,更好發揮以整改促規範的引導作用,持續提升審覈監管的包容性、適應性和精準性。而此次通報案例正顯現深交所深入踐行“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嚴而有效”審覈監管理念的生動體現。
兩起創業板定位典型案例給出哪些啓示?
本期上市審覈動態中,深交所首次披露了創業板定位典型案例。經與招股書主營業務比對,兩起案例或分別指向東方四通與偉康醫療。
其中,東方四通於2024年7月6日因撤單終止審覈,保薦機構爲廣發證券;偉康醫療則在2022年8月26日上會時,因未能充分說明經營業績成長性、“三創四新” 特徵及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要求,被判定不符合發行條件而終止審覈,保薦機構爲東吳證券。
案例一:發行人門檻較低,可替代性較強
深交所上市審覈動態顯示,案例一主營產品爲某通用類工業控制電源,收入、毛利主要來源於某光伏行業客戶。深交所在審覈中發現,該公司存在4方面隱患。
公司所處光伏產業鏈在審覈期間市場環境變化較大,行業供需失衡風險相對突出,下游客戶業績大幅波動;且在市場需求減少的背景下,發行人技術路線不屬於行業主流,經諮詢行業專家意見,發行人技術較爲成熟,門檻相對較低,可替代性較強。
深交所由此披露,判斷企業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需關注兩方面:一是發行人核心技術先進性,技術路徑是否符合行業發展趨勢,是否存在較大的被替代風險。二是對於所屬行業週期性較強,申報期間行業景氣度下行的發行人,應綜合研判發行人是否會出現趨勢性下滑及對發行人成長性的影響。
案例二:同質化嚴重、創新性不突出
案例二則涉及主營醫用一次性低值耗材的企業。深交所指出,該公司所處行業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因自身技術創新性不突出導致競爭能力相對較弱、市場份額較低。
針對此案例,深交所表明,覈查研判企業創業板定位可從成長性與創新性2點進行覈查研判:一是結合發行人所處行業市場空間、進入門檻、發行人市場份額和經營規模變化趨勢等情況,綜合研判發行人的成長性。二是結合發行人相關技術可替代性是否較強、技術水平是否能夠形成持續競爭優勢並以此促進業務持續增長、發行人研發投入及成果數量是否明顯落後於可比公司等情況,綜合研判發行人的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