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AI科技管理田間 白河青農張祿棠獲農業部表揚

張祿棠畢業後回到臺南白河家鄉投入農業生產,至今將近20年,以種植紅龍果、文心蘭和火鶴花爲主。(張祿棠提供/張毓翎臺南傳真)

張祿棠(右三)活用AI科技管理田間,獲得今年全國青農創新加值團隊經營競賽冠軍的肯定,臺南農改場、南市府農業局和臺南市農會27日到白河農會貼紅榜祝賀。(張祿棠提供/張毓翎臺南傳真)

頂着臺大園藝的光環,臺南青農張祿棠畢業後返鄉從農,近年有感於極端氣候挑戰,他憑着學理與實戰經驗,與學術機構、農政單位合作開發AI智慧系統,透過預測環境變化,並連結自動化設備做調整因應,這項研發讓他獲得今年全國青農創新加值團隊經營競賽冠軍的肯定。

張祿棠爲臺大園藝系碩士畢業,具豐富農業專業知識,因對農業抱持熱忱,畢業後回到臺南白河家鄉投入農業生產,至今將近20年,以種植紅龍果、文心蘭和火鶴花爲主,其中紅龍果曾在全國評鑑得到冠軍。

他今年由臺南市農會推薦並帶隊參加農業部全國青農創新加值團隊經營競賽,以「韌性農業」爲主軸,透過研發智慧決策系統,讓電腦決定如何控管田間設備,減少因氣候異常導致的不良果,穩定利潤。

張祿堂表示,這幾年與農試所臺南改良場、種苗改良繁殖場交流合作,面對現在的氣候,需要以創新技術突破,提升作物產量與品質,符合國際市場需求,農業部現也推動韌性農業的概念,此次在白河區農會的輔導下出來參賽。

他說,這項系統是藉由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協助生產者瞭解及預測作物的生長狀況,並透過AI來管理作物,提高品質與利潤,幫助紅龍果產業朝向智慧化生產發展,未來計劃將此模式轉移至文心蘭、火鶴花的生產中。

他認爲,現今產業太過注重「行銷」,反倒較少聚焦在「生產」,但如果沒有增進生產端的品質,就難走出國內市場,而AI是一個工具,關鍵還是在人如何運用數據的思考決策,如何從田間找出問題,從田間解決問題,這纔是AI未來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