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曾「宜居」!「祝融號」測出中低緯度曾有古代海洋

大陸火星探測研究發現中低緯度地區曾有古代海洋。圖爲2021年6月11日,天問一號着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公佈,大陸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右爲着陸平臺,左爲祝融號火星車。(新華社)

大陸火星車「祝融號」探測成果的最新研究表明,火星中低緯度地區曾存在古代海洋,研究還揭示了火星曾經經歷過長期溫暖溼潤的氣候期,這意味着火星「曾長期維持適宜液態水存在的溫度和氣壓條件」。

據央視新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方廣有研究員領導的月球與火星探測雷達研究團隊發現,位於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南部祝融號着陸區的地下10至35公尺深處存在多層傾斜沉積結構。這些地質特徵與地球海岸沉積物高度相似,爲火星中低緯度地區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地下證據。該成果2025年2月25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

過去數十年,人類對火星的探測已取得諸多里程碑成果,但這些發現大多集中在環境極端寒冷的火星高緯度或極地區域,並且關於火星北部低地是否曾存在浩瀚海洋的爭論始終存在,而上述研究團隊通過分析「祝融號」雷達低頻通道實測資料,在火星車沿途地表以下10至35公尺深度範圍內識別出76個地下傾斜反射體。

研究發現,這些發射體空間分佈廣泛且均勻,覆蓋範圍超過1.3公里,所有反射體均呈現向北方低地方向傾斜的特徵,傾角介於6°至20°之間、平均傾角爲14.5°,且在相同位置的不同深度可觀測到多個平行分佈的反射體。這些層理結構與地球沿海沉積物的雷達成像結果十分相似,其一致性和物理特性排除了風成沙堆、熔岩管道或河流沖積等其他成因。這些沉積物的大規模存在表明,風浪驅動的沿岸輸送爲海岸線提供了穩定的泥沙淨流入,並形成了海岸線前積層,這種結構只有在持久穩定的大型水體環境中才能形成,而非僅僅是局部和短暫的融水現象。

報導強調,這項研究不僅提供了火星北部平原曾存在古代海洋的關鍵地下證據,還揭示了火星曾經經歷過長期溫暖溼潤的氣候期,這意味着火星曾長期維持適宜液態水存在的溫度和氣壓條件。

此次發現的最大意義,在於將火星液態水的證據從火星人跡罕至的極地地區,擴展到了更適合人類活動的中低緯度地區,「證實了火星曾經是宜居的」。如果這一區域曾存在海洋,那麼隨着氣候變遷,大量水分可能以地下冰的形式被封存,「爲未來火星基地的水資源利用提供了可能」,也將大大降低火星基地的建設和維護成本。

此外,這些古海洋沉積物保存了火星氣候變化的歷史記錄,「研究這些沉積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火星如何從溫暖溼潤轉變爲寒冷乾燥,進而指導人類如何改造火星環境,實現火星的長期可持續居住」。

大陸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21年5月15日成功實現火星着陸,「祝融號」火星車在當地進行長時間調查,這使得大陸成爲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在火星上成功部署探測車的航天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