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226項 展現成都創新力量
9月10日,全省科技大會在成都舉行。會上宣讀了《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2023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大會共授獎256項,包括9個個人獎項和247個項目獎項。其中成都市共獲獎226項,包括8個個人獎項和218個項目獎項。
9個個人獎項 8位獲獎人來自成都
據瞭解,個人獎項分爲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2項、傑出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5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2項。除了1位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外,其餘8位獲獎人都來自成都。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杜祥琬院士、四川大學李安民院士獲得2023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
李安民院士主持和承擔過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數學天元基金等項目。長期從事基礎數學微分幾何研究工作,其學術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廣泛引用和高度評價;率先提出並建立辛拓撲領域的相對GW不變量理論,建立研究GW不變量性質和計算不變量的基本工具,爲辛拓撲研究的發展奠定基礎,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數學頂尖期刊《Invent. Math.》。同時,李安民積極推動建立國家天元數學西南中心、四川國家應用數學中心。
杜祥琬院士1964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1997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副院長,2006年當選爲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杜祥琬曾任國家863計劃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是我國新型強激光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併爲我國能源戰略研究和推動能源可持續發展、爲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外兩個大局作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部委級一、二等獎十多項。2000年獲何樑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
此外,四川大學趙海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王成弟、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徐兵傑、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柴曉明、成都理工大學範宣梅5位青年人才獲得四川省傑出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伊夫·伯納比、喬治·卡拉基恩尼迪被授予四川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對標世界前沿 獲獎項目破解重大技術難題
據瞭解,在本次的獲獎名單中,共有247個項目獎項,包括“四川省自然科學獎”10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2項;“四川省技術發明獎”6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231項,其中,一等獎33項、二等獎70項、三等獎128項。
獲獎項目針對“卡脖子”難題和基礎理論問題,對標世界前沿開展科學研究,破解了一批重大技術難題,產生了一批原創性成果。比如,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深部資源開採岩石各向異性體破裂機制與理論”項目,填補了深部岩石各向異性體破裂測試原理與理論研究空白;獲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的“海底可燃冰固態流化井下雙層管開採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及應用”項目,支撐了全球首次天然氣水合物固態流化試採成功實施;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大型飛機用中高強鈦合金複雜構件鍛造成形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實現了大型飛機關鍵鈦合金鍛件材料自主可控,併成功在C919大型客機上裝機應用。
在247個項目中,成都共有218個項目獲獎。其中,自然科學獎10項中,成都市獲獎9項;技術發明獎6項中,成都市獲獎6項;科學技術進步獎231項中,成都市獲獎203項。從產業領域看,此次成都的獲獎項目也有自己的特點,涉及第一產業的佔全省獲獎項目的92%,涉及第二產業的佔全省獲獎項目的79%,涉及第三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爲主)的佔全省獲獎項目的95%。
新聞延伸
對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大激勵
《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修訂實施後首次評審
今年5月省政府修訂頒佈了《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從強化獎勵導向作用、加大青年人才激勵、優化獎勵程序等方面進行了完善。2023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獎是《辦法》修訂實施後開展的首次評審,堅持以服務國家和本省重大戰略需求,重點對真正作出創造性貢獻的科學家和一線科技人員給予獎勵。
值得一提的是,《辦法》放寬了傑出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年齡,由現行不超過40週歲修改爲不超過45週歲,並增加授獎人數,由不超過5名修改爲不超過10名。對比前兩次傑出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獲獎者,此項調整在今年的獲獎者年齡上也有體現。
“這加大了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激勵,鼓勵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羣體持續走在創新創造前列。”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黃雪松
製圖 申娟子 受訪單位供圖
原標題:獲獎226項 展現成都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