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私廚風 湯好料珍稀 搭飢餓行銷
曾威翰。(曾威翰提供)
俗話說的好,臺灣熱,但火鍋市場更熱,這句奇特的順口溜,不知養活了多少大型連鎖與中小型街邊火鍋品牌,如果要論火鍋,大概又能套上一句經典臺詞「Taiwan No.1」。
是的,臺灣人就是這麼愛吃鍋,而且到了什麼鍋都愛,什麼口味都不奇怪的概念。
不過,除了大家熟知的各式風味火鍋之外,隨着臺灣名廚江振誠在新加坡打造「先喝湯底再開鍋」的Bon Broth高檔涮涮鍋,現在的火鍋市場,也悄悄往近期熱門的私廚方式靠攏。
平心而論,近年來私廚菜色成爲菜系新寵,火鍋料理本來就很適合三五好友歡聚一堂,轉型爲私廚也可謂理所當然,畢竟私廚價位高昂,又能一次聚集動輒十位或更多美食賢達,只要先略微處理食材,其他都是客人「全自動」,這樣的狀態絕對是餐廳經營者最樂見的情況。
簡而言之,要成就一場完美的火鍋私廚,還是要達成「喝得巧、吃得好、走得快、訂不到」以下的四大邏輯。
所謂喝的巧,其實就是由主廚設計多段式湯頭,無論是先清後濃,甚至結合西式consomme、藥膳、酒香鍋,甚至是創造餐酒搭配體驗,展現湯頭即靈魂的經典風格。
另外,再做到「一想起這種湯,就想到這家店」的差異化,甚至是讓大家自己打造客製化湯頭,都是一傢俬廚鍋物必須完成的首要目標。其次,吃得好則是優勢且夠珍稀的食材,用最佳的說故事與呈現方式,讓食客感受到與衆不同,就是成功的第二關鍵。
最後,如果能搭配吃完之後快點離開的高翻桌率,以及名人瘋狂到,其他人卻需要熟客代訂的飢餓行銷概念,自然就能打造私廚鍋物的完美附加價值。
除此之外,包括做到演繹當季特色食材、以及桌邊服務的專屬劇場感,搭配解決食客選擇障礙的貼心服務,都能讓一家鍋物料理,搖身一變成爲高不可攀的私廚鍋物餐廳。